2023年11月21日上午,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双招双引”工作成果。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抢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新风口”,聚焦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突出双招双引和培育壮大两大路径,开辟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的“新跑道”,为合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招商引资位居前列。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合肥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综合排名安徽全省第1。其中,2022年推动落地项目总数313个,总投资额2136.88亿元;2023年上半年,推动落地项目总数121个,总投资额1046.04亿元。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合肥全市现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规上企业257家,上市企业15家。初步形成“环保科技研发—核心材料及零部件生产—节能环保设备制造—节能环保服务”完整节能环保产业链。构建了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光伏胶膜、光伏玻璃、逆变器和光伏发电应用等垂直一体化产业体系。2022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链实现产值1450亿元;2023年1-9月,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规上企业产值1239.82亿元,同比增长35.01%。

产业集聚不断增强。合肥市已经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中国环境谷和合肥高新国际环保科技园为重点的综合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效节能装备和节能家电产业集群,长丰县高效节能产业集群,庐江和肥东县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等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产业创新不断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和能源创新实验室(合肥)成立,创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业碳中和专委会。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2个,其中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大气环境监测技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可再生能源电能变换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研发项目10余项;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跻身国内一流行列。

合肥市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工作做法。

编制专项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编制《合肥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双招双引”推进、强链延链补链、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试点示范、技术产品推广等七大工程,到2025年打造2000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建立工作机制开展日常调度帮扶

制定年度重点工作清单,局主要领导每季不少于1次组织召开各县(市)区专题调度会。市级专班每月不少2次到各县(市)区开展督导帮扶,每周不少于1次平台信息录入通报。每月以工作简报形式向省厅主要领导,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链链长、市战新办等部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做好要素保障优化产业生态环境

强化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支持,建立入库重点企业库、产业人才库等,入库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链重点企业270家,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974名,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产业发展集聚。积极打造“基金丛林”,推动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120亿元母基金落户合肥,组建筹备蜀山区、高新区、肥西县3支规模超20亿子基金;安徽生态环境厅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国环境谷”建设协调机制正在推进;碳管理(合肥)服务中心即将落户高新区。

全力招大引强抢占项目招引先机

“顶格招商”,与省市县(区)联动,外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招引强链、补链、延链项目。举办环保头部企业暨以商招商座谈会,紧盯其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现状靶向招引。截至10月30日,双招双引平台录入总数为257个,总投资额为2043.1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194个,投资额为1362.2亿元;已开工项目42个,投资额为446.6亿元;已投产项目21个,投资额为234.3亿元。

深挖应用场景开展供需对接活动

深挖巢湖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碳中和碳达峰等重点领域治理需求,遴选开放应用场景。2023年,合肥市开放应用场景机会12个、应用场景能力29个,举办巢湖治理、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含氟废水、阳光电源专场等9场供需对接会,推动场景机会开放业主方与本地场景能力方对接交流,努力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

倾情为企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本年度,跟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企业,及时了解诉求解决问题25个。邀请18家行业领军企业、拟上市企业参加“释法解惑,助企发展”政企交流活动。建立绿色金融信贷机制,“主动上门”帮助产业链270家入库企业申报“政信贷”贴息政策。连续举办了5场全市地表水氟化物治理专题会、含氟废水治理技术研讨会,旨在寻因破局,推进我市含氟废水产生企业治理取得新成效。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积极转变工作思路,由过去的重环境监管向环境监管与产业发展并重转变,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优化要素保障,丰富创新载体,发挥平台效应,赋能各县区产业发展和“双招双引”工作迈上了更高台阶。


文:合肥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