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上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西省2022 年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全省6个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的佼佼者,是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样板、“两山”实践创新排头兵,也是当天新闻发布会的主角。在答记者问环节,婺源县委常委、副县长徐饶英介绍了婺源相关情况。

江西全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路径。婺源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依生态强旅游、以旅游促生态,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两山”转化之路。婺源“两山”转化有哪些具体做法?在“两山”转化中婺源有哪些特色旅游产品和生态产品?

婺源县委常委、副县长徐饶英介绍说,婺源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一直以来,婺源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涵养绿水青山、培植“金山银山”,描绘了美丽中国“婺源画卷”。婺源的主要做法是:

秉持“一个理念”。婺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出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的“婺源之路”。同时,婺源延续古人“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村规民约和“养生禁示”“封河禁渔”等自治石碑,注重在传承中与时俱进,激发了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探索“两条路径”。一方面探索生态产业化,护绿成金。在全国首创建立自然保护小区193处65.4万亩;以“湿地银行”形式反哺湿地保护,对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核心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启动全省首个县级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与乐平市、德兴市签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另一方面坚持产业生态化,以绿生金。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大力发展红、绿、黑、白、黄“五色”特色生态产业,现有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4个和“油菜花海”“晒秋赏枫”“梦里老家”“古宅民宿”4张有全国影响力的名片;推行“整体性转让、整村式搬迁、市场化开发、股份制运营”新模式,发展民宿600余家,并面向全球招募古建“宿主”,让古宅“生金”,让古村“发财”,打造了中国乡村民宿“婺源样板”。

力求“三个效益”。生态效益方面,全县森林覆盖率82.64%,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9.6%,主要河流断面水达标率100%,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经济效益方面,抢抓全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机遇,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项目,并构建GEP核算体系。社会效益方面,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人员超8万人,间接受益者突破25万人,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其中,茶产业年综合产值45亿元,带动近22万涉茶人员增收。

婺源通过创新发展全域旅游,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绿色发展”新路径。婺源的特色旅游产品和生态产品众多,包括婺源的“篁岭村” “婺女洲度假区” “水墨上河”等。

“篁岭村”以优美的山岭环境为背景、千亩梯田为依托、古村落民俗风情为主线,揉进丰富多彩的参与性体验活动。通过独有的产权收购、异地搬迁保护模式,在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对村落建筑和风貌进行规划、保护、提升,让古建筑的生命得以延续,焕发新的活力。如今,“篁岭晒秋”不仅是一道景观,更成为“最美中国符号”。

“婺女洲度假区”以婺女飞天传说为核心、以新式徽派建筑风格为特色、以婺女文化为主题,把婺女文化最核心的五境元素“画境、诗境、梦境、幻境、心境”以及徽派生活方式带到度假区的体验中。

“水墨上河”依托本土徽州文化、朱子文化、非遗文化、原乡文化、国粹文化等特色文化,以“水墨婺源画,清明上河图”为意境、以“徽州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定位、以徽州文化体验为核心、以“纸、墨、笔、砚”为人文背景,复活了徽州古镇的原乡生活。

除此之外,婺源还有丰富的物产,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五色”特产,即红色(中华荷包红鱼)、绿色(婺源绿茶)、黑色(龙尾砚)、白色(江湾雪梨)、黄色(油菜花和婺源皇菊)。到婺源休闲度假,一定要尝尝荷包红鱼的鲜嫩和江湾雪梨的甘甜,品品婺源绿茶的清香和皇菊的甘醇,感受油菜花海的炫丽和歙砚的文化底蕴。

婺源将认真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再创“两山”转化新成效,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婺源方案”!


(图文/周娇 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