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 不待扬鞭自奋蹄。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根据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集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方案》的大调研工作要求,3月13日至17日,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洞庭湖中心”)在主要负责人的倡议下,兵分两路,率领相关专业人员“东游取经”,在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上海海洋大学、湖南水产科学研究所留下了匆忙的身影。
阳春三月,洞庭湖中心抢先起航,以饱满的精神、提速的节奏、实干的作风力争“开门红”。
“技术活水”入“洞庭”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是关键。洞庭湖中心调研组的第一站,就来到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环科院”)“取经”。
“技术研究很重要,洞庭湖中心在一些环境监测领域积累的经验同样非常重要。”在交流中,环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技术和经验有机融合,将进一步推动双方的发展。今后双方将围绕水生态调查评估、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加强合作,力图在洞庭湖湿地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交流结束后,洞庭湖中心就加强水生态调查评估、水生态修复等方面与环科院达成了合作共识。
随后,调研组前往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了解水生态监测相关设备的发展动态。
在湖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力合科技进行调研学习
水生态监测的发展重点是什么?当前的工作还有哪些不足之处?3月13日,洞庭湖中心带着问题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把握好水生态监测发展重点,继续发挥先发优势,聚焦‘三水’统筹,抓住主要矛盾,及时总结研究成果,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室负责人李文攀精准“把脉”,对洞庭湖中心的水生态监测发展给出建议,并强调,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工作是需要且值得投入的事情。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陈善荣听取了洞庭湖中心现有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勉励洞庭湖中心:“要继续发挥优势,搞好洞庭湖水生态监测工作”。总站专家还就统筹流域水生态监测工作、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进行调研学习
在大数据时代,运用智能化系统将会更好地提升监测精度和效率,那么,智能监测系统该如何搭建与使用?3月17日,洞庭湖中心又马不停蹄赶赴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进行调研。
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展示的智能化应用让调研组一行赞不绝口。其中,由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和下属公司合作研发的Algapro浮游藻类智能监测系统运行流畅、操作简便,给调研组一行人留下深刻印象。
协同进步,共促发展。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主任邱光胜说道:“水生态监测属深化综合监测工作,涉及多层级、多视角,对经验积累和技术有极高要求,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希望与洞庭湖中心在实验室能力建设、科研论文发表、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多项深度合作。”
在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进行调研学习
“他山之石”促发展
相较理化监测,生物监测方法被认为具有更灵敏、直观、客观、准确等特点,因此,生物监测成为水生态监测评价的核心。为进一步强化水生生物监测能力、开阔眼界、寻求合作,洞庭湖中心主动“走出系统”,积极寻求“跨界”资源整合。
3月14日,洞庭湖中心赴上海海洋大学参观水产与生命学院实验室,双方就环境DNA技术应用、合作项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黄旭雄副院长认为:“生物监测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可为正确判断水生态状况提供依据。双方可重点围绕洞庭湖流域生物资源的恢复进程评估、基于eDNA的洞庭湖水域生物监测方法研究、长江—洞庭湖珍稀水生生物繁殖生物学的研究三方面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同时可通过合作促进水生生物监测技术人才的联合培养。”
2022年11月,洞庭湖中心与上海海洋大学就已达成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在洞庭湖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已开展了合作,此次交流也为进一步合作明确了方向。
在上海海洋大学进行调研学习
同日,洞庭湖中心另一队人马赴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进行调研,重点参观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就鱼类传统监测和环境DNA监测相关工作展开讨论。
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目前也在洞庭湖的水生生物调查方面开展了工作,与洞庭湖中心的工作有许多交叉领域,双方的合作将大有可为。
展望未来,根据《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科学构建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水生态考核是“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在此工作要求下,洞庭湖中心将继续狠抓水生态监测的“牛鼻子”—生物监测,正确认识其和理化监测的平等地位,助力水环境管理目标从“污染防治”向“水生态健康”转变。
(文/金佳慧 康厚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