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马踏湖,湖面波光粼粼,水质清澈;岸边草长莺飞,柳绿花红,一片生机盎然。从昔日的“酱油湖”,到今天的国家湿地公园,马踏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生态环境部今年发布的2021年度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中,马踏湖被评选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
自2008年开始,淄博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围绕马踏湖“地理低点、生态高点”,不断优化落实“治理+修复”工作体系,打响了马踏湖流域生态治理修复攻坚战。实施持续十余年的综合治理修复,应用“治保用”策略,探索全领域治理、全流域修复、全方位管控的淄博水环境治理模式,在桓台县逐步构建起“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生态水系,形成了“河湖连通、水清岸绿、水润城乡”的生态格局。
以“治”控源,提升流域污染防治水平
为推动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桓台县开展全过程污染防治,以逐步加严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倒逼企业提升直排标准,从排放标准COD≤100mg/L、氨氮≤15mg/L逐步提升到现在的COD≤40mg/L、氨氮≤2mg/L。同时,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确定提标标准,率先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外排水深度治理。桓台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传导机制,强化环境标准的“硬约束”作用,先后关停取缔各类涉水企业35家,实施了52家企业60项污水深度治理再提高工程,有力提升了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加快了产业绿色发、循环、低碳发展的步伐。
在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中,城区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也不容小觑。桓台县累计封堵入河排污口150余处,大力实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工程及清污、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在建成区、城郊镇及重点镇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市排水管网总长度达200.6公里,实现雨污分流比例约93%,在沿河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40余处小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面实现“河河清”。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县98%以上的耕地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和滴灌、喷灌面积达到14余万亩,最大限度减少了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
以“保”促净,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河道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各要素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人工湿地为主体的“保”,是桓台“治保用”系统治污中的关键一环。
桓台县认真借鉴南四湖等流域治污的成功经验,大力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打造“污水处理厂+湿地”治污综合体,同时在孝妇河、猪龙河和乌河河道周边适宜区域建设人工湿地11000余亩,在重要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重要点源排放口处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近3000亩,构建了沿河环湖大生态带,提升了流域环境承载力。目前,人工湿地出水水质可达到地表水Ш类标准,运行费用仅为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1/4。
以生态治河、还清水质为重点,实施城乡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入28.2亿元,治理河道130公里,并在沿河两侧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共绿化面积10万亩,有力保障县域内所有河流出境断面COD、氨氮指标均达到省控要求。实施马踏湖生态修复蓄水、植被修复等工程,持续开展底泥疏浚、环境监测,退养复植1600余公顷,湖区蓄水能力增加2200万方。人工湿地和生态廊道综合效应显著,在涵养水源、防洪排涝、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淄博市建立工程实施和督导指挥部体制,让指挥部成为流域治污的“火车头”。在全市统一指挥下,逐级完善机制、传导压力,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在启动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之初,就着眼长远,从制度设计层面构建起治根本、管长远的机制,将马踏湖及周边区域划定为桓台县五个功能区中唯一限制开发的生态保护区,由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湖区发展,严禁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投资建设,并成立马踏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局等专门机构,高标准编制《马踏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实现马踏湖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桓台县从全域系统管控出发,率先成立河湖管理机构,形成了职责明晰、细化具化的制度体系,并投入运行资金2000万元,建立起委托管理、市场化购买服务的管护模式。严格落实“一河(湖)一档”“一河(湖)一策”工作机制,每个河管员人手一份水系图、一本工作日志,并通过无人机等手段巡航扫描,实行每日巡查动态管理。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实施24小时在线动态监测,确保区域内河段出现超标情况后,12小时内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达标。组织部门、企业认领河段,聘用热心群众担任“民间河长”,组建青年“护河使者”志愿服务队,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河湖监管,形成了人人关心、广泛支持、自觉行动的浓厚氛围。淄博市进一步探索实施“全员环保”工作体制机制,为实现流域环境的大治理、大保护进一步强化了制度保障。
以“用”减排,构建中水循环利用体系
一边是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一边是处理后的中水白白流掉,如何把素有“第二水源”之称的中水“用”起来,对马踏湖流域有着重要意义。淄博市在综合治理中,大力做活“用”的文章,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了更大的价值。
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以技术研发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2017年9月,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建成了行业内首套含盐废水资源化利用项目,2018年6月对中水回用设施升级改造,年可回收120万吨优质水,增加了水循环利用力度,减少废水排放。2019年,县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规模达1万m³/d。
坚持规划引领,桓台县按照“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总体规划布局,构建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保障河道清洁畅通,对县域内“三横五纵”主要河道进行清淤疏浚,一揽子解决“无水河”“断头河”“梗阻河”等问题。投资16.68亿元实施小清河干流及分洪道、孝妇河下游分洪河道等在内的重点水利工程,开展“引黄入桓”工程用于回补地表和地下水,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实施中水回用工程,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经过人工湿地生态净化用于县内马踏湖、红莲湖补源,累计补水近7000万立方米。
加强制度保障,将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矿坑水等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淄博市2017年出台再生水利用支持政策,明确规定使用再生水免缴水资源费;2018修订《淄博市节约用水办法》,大力建设再生水设施。结余后的中水全部用于河、湖生态补水,年实现中水回用量约3.6亿立方。
经过综合治理,马踏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恢复了往日明晃晃的大水面,化学需氧量由1000mg/L下降到20mg/L,湖泊蓄水能力从300万方增加到2500万方,正常蓄水量1100万方。湖区水质常年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拥有野生动植物98科、248种,常年栖息的鸟类20余种,震旦雅雀、野大豆等珍稀动植物常现湖区,基本恢复了“草长莺飞、碧水连天”的自然风貌。
(文/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 孙明辉 刘晓明 左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