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广西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执法局")党支部坚持以党建统领工作全局,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创新优化学习教育方式方法,巩固提升"思想击鼓传花"活动成果,着力推动党建和业务两手抓、两促进,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主力军。"五四"青年节前夕,执法局青年团队被共青团广西区委评为第24届"广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七一"建党节前夕,执法局党支部被自治区党委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均为自治区级最高荣誉。
一、持续深入抓党建,打造学习平台引领执法队伍建设阔步前进
一是集思广益抓学习,平台初现亮成果。2020年10月,执法局党支部以达标创优工作为抓手,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针对干部职工工作任务重、临时出差多、活动难组织等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思想击鼓传花"活动,每周依次安排2名党员围绕理论学习内容,结合近期热点环境事件或问题,在党员微信群发表学习感悟和观点看法,其他党员评论和交流,提高学习参与率和学习成效。打造"思想击鼓传花"活动平台,使业务工作和学习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同频共振,确保人人受教育、人人有收获、人人有提高,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是共研共思共成长,同学同悟同升华。2021年以来,执法局党支部聚焦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重大主题主线,为使学习教育更加富有特色、更加富有成效,全面优化完善"思想击鼓传花"活动方式,以党小组为单位轮流牵头策划学习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支部委员带头导学,利用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线下学习教育活动,现场学习情况同步推送视频会议系统和党员微信群,方便在外出差同志线上共同参与学习教育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紧密互动、学习教育共促共进。"思想击鼓传花"活动平台建立以来,已连续开展13次学习教育活动,逐步建立起"人人是教员、事事是教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学习教育模式,接地气的学习教育方式,受到干部职工的广泛认同和响应参与,在提炼观点中展示个人特性,在互动交流中碰撞智慧火花,在总结成果中实现思想升华。
三是党建迈上新台阶,屡次斩获新荣誉。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围绕"讲政治、强能力、当尖兵、守底线"建队理念,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与加强监管执法结合起来,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与服务发展大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打造生态环境执法的"利器"和"重器"。"五四"青年节前夕,执法局青年团队荣获第24届"广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1名青年同志被表彰为"自治区优秀团干部",对口联系指导执法局党支部建设的自治区党委领导批示:热烈祝贺!望再接再厉,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七一"建党节前夕,执法局党支部获表彰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1名党员干部获评自治区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驻村第一书记获评市级"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名党员同志获推荐参加全区"最美公务员"评选。
二、聚焦主业抓关键,优化执法方式全力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一是聚焦执法严监管,利刃出销护生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相继组织全区开展"服务发展除隐患""强化执法控风险"专项执法行动,配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依法查处群众信访举报、曝光典型案例、督察组重点督办和重点关注问题等。上半年全区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35963人次,同比上升99.4%,检查企业10021家次,同比上升34.6%,发现环境问题2689个,问题发现率26.83%,月度人均上报检查记录数2.63条。实施行政处罚案件709件,罚款金额4095.65万元。特别是6月初组织开展"强化执法控风险"专项行动,排查发现非法倾倒、填埋、贮存铝灰(含疑似)点位24个,总量约3万吨,涉及玉林、百色、南宁、崇左、来宾、贺州等6市,指导督促各地尽快查处并消除风险隐患。
二是聚焦发展优执法,健全制度提效能。全面推动落实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18项制度,在明确执法职责方面,印发2021年广西生态环境专项执法检查计划,分季度、分行业、分重点有序组织开展"服务发展除隐患""强化执法控风险"等专项执法行动;着手制定执法履职评估办法,选择柳州、梧州2市及其所辖4个县区开展执法履职评估试点。在优化执法方式方面,印发"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细则、2021年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及年度抽查计划,有序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结合广西实际制定差异化典型行业试点工作方案并鼓励非试点企业积极参与;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运用专案查办制度依法查处桂平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涉嫌环境违法案件。在完善执法机制方面,统筹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驻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力量,为隐患排查和环境执法提供支撑保障;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合力协作,推进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问题整改;会同检察机关、公安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手机短信、微信朋友圈、广西日报、广西新闻频道、广西广播电台等途径,对新修订的广西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进行持续性、有针对性的宣传解读;继续实施第三方巡检和固定污染源飞行抽检工作,将有限的执法资源用在刀刃上。在规范执法工作方面,出台实施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规范事前事中事后执法记录工作流程及信息公开内容;印发广西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组织开展千人线上培训解读;发布2020年度十大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扩展案例应用,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指导和警示教育作用;结合执法检查同步开展"送法入企"活动,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政策法律法规宣贯,重点对中小企业开展执法帮扶。
三是聚焦督察抓配合,立行立改见真章。2021年4月9日-5月9日,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广西开展督察。执法局抽调精兵强将,全力以赴配合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协调联络工作。督察进驻期间,紧盯中央督察组交办督办件、曝光典型案例、重点关注信访投诉问题等,协调成立边督边改督导组,分赴各市指导开展有关问题立行立改、边督边改工作。落实专人跟踪负责,重点整治和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移交广西3917件群众信访举报材料中,已办结3384件,责令整改4868家,立案处罚349家,罚款金额6302.2万元。立案侦查50件,刑事拘留21人,约谈79人,问责10人。进驻督察顺利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和自治区领导均给予充分肯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李家祥组长多次向自治区主要领导表示感谢,并看望慰问配合督察的工作人员。自治区主要领导在批示中指出,配合督察工作及早谋划、周密部署、密切配合,争取了工作主动,顺利完成配合工作,得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的充分肯定,应认真总结并坚持以严实的作风做好整改和督察后续工作。
三、着眼实效抓创新,争创典型标杆全面推动环境执法提质增效
一是行业试点抓规范,创新示范走在前。有序推进典型行业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数据标记和电子督办试点工作,按照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在广西召开动员部署会的要求,广西结合实际印发实施三个典型行业自动监测数据标记规则,围绕"不标记是常态、标记是特例"工作思路,强化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于环境监管执法。在6个试点省份中率先编制印发电子督办规则,围绕电子督办任务"发什么、发给谁、怎么处理"的核心问题,细化落实排污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和生态环境部门监管职责,推动各项电子督办任务实现闭环管理。为推进试点排污单位关键工况参数联网,制作专题宣传片,动态解读关键工况参数联网工作要求,借助联网"小贴士"帮助解答参数联网工作难点,得到试点企业一致好评。通过"远程教学+现场指导""专家授课+现场答疑"等培训辅导形式,先后举办两期专题培训班,指导帮助有关企业推进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广西在自动监控业务平台内登记标记信息2099条,火电、水泥和造纸三个行业触发督办信息15958条。
二是运维服务抓评价,全国首创当标杆。为破解国家取消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后辖区运维企业能力良莠不齐的难题,2021年起,广西全面启动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社会化运维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工作,是全国范围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社会化运维管理方面的首次创新示范。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社会化运维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对社会化运维企业在广西行政区域内开展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维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依托广西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自动生成,评价等级动态调整,并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截至目前,全区共有68家运维企业参与评价,其中,守信29家,普通39家,无一般失信和严重失信企业。有关经验做法获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并转发各省学习借鉴。
三是能力建设抓试点,由点及面促提升。全力帮扶基层加强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按照年初工作部署,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选择钦州市作为试点城市,专门拨付300万元用于支持该市生态环境执法能力提升项目建设,计划建成钦州市生态环境执法信息调控指挥平台,包括环境监察协同工作管理系统、智慧监管挂图作战"一张图"、生态环境应急指挥调度系统3个子系统,配齐日常执法检查所需的各类仪器装备等,并定于年底召开成果展示现场会议,向各市展示试点城市执法能力建设成效。下一步,以试点城市为能力建设标准模板,由点及面逐步铺开,计划"十四五"自治区本级筹措3.2亿元,推动提升全区生态环境执法能力。
(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 樊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