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冬季,但迪庆有色厂区,依然绿树葱茏,环境整洁。厂区 40 余公里之外的尾矿库如明镜一般,清澈如许, 不时有水鸟在这里聚集休憩。站在厂区最高处远眺, 整个普朗铜矿区周边犹如一个生态园 , 和谐而又宁静。
近年来,迪庆有色坚守绿色发展理念,结合厂区实际,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在“两山”转换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生态+”,激活矿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成为全省甚至全国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建引领“生态+长效保护”,厚植绿的底色
近年来,迪庆有色始终把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推进党建工作的原动力, 准确把握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总要求,强化政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 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 推动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持续健康融合发展。
“资源能源型企业往往伴随着环境破坏。因此,如何高效、安全、绿色发展是迪庆有色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回想起项目建设之初的发展思路,公司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仍记忆犹新,“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的路子。”
然而进入生产经营期后, 由于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迪庆有色为防控塌陷区泥石流而采取的塌陷区截洪沟修筑、为满足尾矿库运行管理需要实施的尾矿库便道、泵站建设工程, 仍对周边林地边坡生态造成一定扰动。
要发展,还是要自然?在这个选择题中,迪庆有色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如何做到两手抓?迪庆有色确定了“党委督战、行政 组织,各方推进、保障效果”总体方案,高位部署、书记主抓, 将植被恢复治理与企业生产和谐发展作为公司最高决策。
例如,对于植被恢复,在党委书记、董事长的主抓下,迪庆有色先后召开了 11 次专项会议: 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分管领导专题会、植被恢复专项工作 推进会……在党政协同的铁腕推进下, 施工组织技术方案编制、设计审查、方案审定、专项工作组成立、恢复施工方案报备、工程招标开标、合同签订、树种 草种选择等,一项又一项的具体工作顺利完成。
对此,44 岁的工程管理人员翁军印象尤其深刻:“那段时间公司班子成员每月督战现场,察看场地平整、树塘开挖、腐殖土倒运、管养方法等工作, 每个 环节都仔细督查。”
为抢抓雨季施工,迪庆有色工程技术管理和施工的党员干部, 更是成为植被恢复的先锋队, 他们每天爬坡过坎, 进工地、查进度、测量树塘尺寸、检查腐殖土敷设厚度、指导移栽和管养维护, 为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通过多年的复垦工作,如今的普朗铜矿矿区到处绿意葱茏。自 2021 年年初实施植被恢复至 2021 年 11 月验收通过,迪庆有色先后投入 779 万元,已完成植树 43889 棵, 种草 7811067 平方米, 恢复面积 293亩,植被成活率达 90% 以上。同时,完成了对塌陷区截洪沟、尾矿库的原地恢复和对热绒坝草原的异地恢复。2021 年 12 月 23 日,迪庆有色植被恢复治理工作被列为中铝集团恢复治理工作先进案例。
党建引领“生态+绿色矿山”,筑牢绿色根基
若非走进普朗铜矿,很难想象它与人间天堂香格里拉市仅仅相距 63 千米。两者在茫茫的绿色之中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普朗铜矿不仅富含铜资源, 还伴生有金、银、钼等多种金属稀缺资源。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资源丰富的矿山, 却身居 3400—4500 米的雪域高原之上。因此,如何高效、安全、绿色开发普朗铜矿山资源, 是迪庆有色必须直面的“课题”。
迪庆有色办公楼
面对压力、难点,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 通过多方调研, 克服重重困难, 最终确定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 坚持生态优先”的开采之路。
虽然目标和路径确定了下来,但真正开采又是另外一回事。特别是普朗铜矿特定的地理位置致使该矿的环保要求高,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开采成为决定绿色矿山建设成败的关键。
为此,迪庆有色党委带头制定事项清单,聚焦思想,创新创效。在开采上, 成功实现自然崩落采矿法。这是国内第二家成功应用自然崩落采矿工艺的地下矿山。该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能耗, 既利于回收低品位矿石, 又能降低爆破量, 节约大量能源, 更重要的是还可大大降低井下人员伤害风险。
在选矿工艺上, 普朗铜矿则采用“半自磨+球磨”浮选工艺, 这种工艺能够将中细碎、筛分取消, 实现多碎少磨, 既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又降低了大量电耗。
同时,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扰动,普朗铜矿从全露天开采逐渐转为全地下开采,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还能最大限度节能减排,有效利用资源。
“我们在矿山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节能环保和高效运营,各项工程化繁为简,借势而行。”公司 负责人进一步举例说, 如矿石运输采用平硐开拓运输系统,矿石胶带下坡运输,节约能耗 ;坑内运输巷道设计采用重车下坡线路, 提高运输能力, 减少了能耗;坑内排水系统利用标高最低的 3540 米平硐实现自流 排放, 不耗能……一个个绿色矿山建设的细节, 在普朗铜矿随处可见。
2019 年,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开采关键技术成功入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该矿《特大型贫矿床超大规模低成本安全高效开采关 键技术研究》收入 2020 年《绿色技术名录》。
党建引领“生态 + 循环”,展现绿色魅力
如今,迪庆有色没有噪声、没有污染,静悄悄却始终充满活力。这样的和谐画面既是迪庆有色绿色 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果, 更是其“生态+循环”的一个缩影。
作为资源开发型企业,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水、固废、大气等污染一直是困扰行业绿色发展的难题。但 在迪庆有色看来,“这些废物,扔掉了是垃圾,利用了就是资源。”
为此, 迪庆有色先后建设 3 个废水处理站, 对生产废水、生活办公废水等进行集中回收分类处理, 并回用于选矿生产 ;同时,建设 2 个雨水收集系统,对大气降水进行收集处理, 并回用选矿生产, 不仅实现
了“零排放”,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迪庆有色玉郎佩尾矿库全景
对工业固废,迪庆有色的要求更是严格,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确保最大限度做到减量化排放、高效化利用。比如对井下废石, 专门设立了地表废石破碎站,将基建期废石破碎后用于工程混凝土原料 ;生产期拟在井下建设废石破碎站, 破碎后用于生产期的混凝土原料。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迪庆有色还采用了回风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通过采用空气源热泵技术汲取矿井回风余热进行矿井进风预热, 从而解决高寒地区矿井进热风要求。这在国内有色金属矿山里面属于首次,不仅实现了环保,更能有效节能。
从治水到净土再到控烟气, 迪庆有色“水、陆、空”三位一体,将生态环保网全面织密。
党建引领“生态 + 科技”,增强绿色福祉
自 2017 年 3 月 16 日投料试车至今,迪庆有色已经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 100 亿元,上缴税费近19.87 亿元。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迪庆有色也已成为雪域高原上绿色发展的一面旗帜。
而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这难得的和谐,背后少不了科技的身影。
事实上,迪庆有色在建立伊始,就通过党建引领,持续抓好“两带两创”,重投入、强研发,不断提升矿山的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迪庆有色财务报表显示 2019 年至 2022 年,公司研发累计投入达49895.70 万元。
与此同时,公司研发成果不断 :先后获得有色金属行业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 项 ;获得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 ;实用新型专利12 项、发明专利 10 项、软件著作权 5 项。2022 年,超大型极低含钼斑岩铜矿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普朗铜矿Ⅰ号斑岩体接触带找矿综合研究两个项目又入选中国铜业十大科技创新创效项目。
随着公司持续高强度的科技投入, 迪庆有色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及智能化矿山, 积极搭建智能化设备及智能装备,完成车间内设备联网。从有轨运输无人驾驶系统、自动化采选尾 DCS、生产管控系统, 再到井下安全六大系统、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矿山综合在线监测等系统, 普朗铜矿已基本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生产。这些智能化建设不仅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其中 65 吨电机车无人驾驶系统更是在
国际上跻身同行业领先地位。
于是,在国内很多企业还在探索和接触智能化的时候,2015 年普朗铜矿便被云南省安全监管总局确定为“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专项行动试点示范单位,2019 年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评估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企业。而普朗铜矿也成为全国首个实现 5G工业应用的有色金属地下矿山和高海拔地区首个 5G智能矿山,开创了有色金属行业5G+智能矿山”建设的新蓝景。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回首过去耕耘,迪庆有色以“红”带“绿”,以绿色生态打底,以高质量发展着墨, 深入挖掘红色能量, 不仅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也为众多企业在探索党建和生产“双融合、双提升”中提供了更多借鉴。
(云南迪庆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杨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