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成效明显,祖国大地正在绿起来、美起来。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岳阳段考察时,叮嘱湖南做好长江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才能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岳阳长江经济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机构职能,专注于洞庭湖生态质量监测,为“守护好一江碧水”贡献自己监测的力量。
坚持“党建红”引领“生态绿”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压实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工作方法总基调,描绘绿水青山生态画卷。
2022年,是中心力行改革、万象俱新的一年,也是振纲肃纪、扬帆再航的一年,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届全会精神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中央、省委和厅党组理论思想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积极主动作为,不断开创中心监测事业新局面。精心组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史教育专题集中学习,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考察指示和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等主要内容组织集中学习,各支部以专题学习、主题党日、现场教学等形式组织集中学习。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持以政治理论集中学习、红色现场教育、读书理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及时传达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厅党组重要会议精神。专题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意识形态工作会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及时有效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组织生活,组织行业特色的警示教育,将严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工作纪律宣教与廉政警示教育结合,牢牢把握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内涵新要求。稳步推动支部“五化建设”提质增效,及时组织支部换届,优化支部结构,进行支委改选,不断吸纳优秀同志加入组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青年理论读书分享,召开青年座谈会,开展青年户外拓展活动,以轻松活泼的形式促进青年成长。凝聚群团组织力量,以群团组织为抓手开展趣味冰壶比赛、春游、庆祝建团百年活动、“六五环境日”公益活动和“青春心向党,献礼二十大”青年理论学习分享等,有效激发职工干事活力,提高单位凝聚力。加强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聚焦习总书记及上级领导对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中心工作指示精神的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制定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的工作方案,召开年度工作务虚会加强工作部署,为2022年中心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指明方向。组织红色景点教学,赴周逸群烈士陵园、陈树湘烈士纪念馆等地,结合现场红色教育资源,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洗礼。开展内部知识分享,由青年职工以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水生生物监测、遥感技术以及DNA分子监测技术等内容为主题进行讲座培训。开展“光影铸魂”观影活动,以富有趣味性的教育学习形式激发职工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开展行业特色的警示教育。将严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这一具有显著行业特色的工作纪律宣教与廉政警示教育结合起来,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角落延伸的同时,结合资质认定复评审、持证上岗现场考核等工作检查中查找出的问题。加强意识形态的主动宣传。出台落实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研讨学习、抓好思想教育、强化舆情管控。邀请专家到中心做“守护文化安全的底线”专题讲座,使干部职工明白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
科学有序推进监测方案实施
守护一江碧水,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中心围绕监测方案,科学有序推进完成各项业务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了洞庭湖大小西湖内湖监测、16个点位的水生态环境质量专项监测和7个点位的中国环科院合作项目的监测分析工作,涉及水质和水生生物等要素。派员参加总站组织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配合总站深入推进长江水生态评价与考核工作。参与总站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初步设计符合洞庭湖特色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参与《水生态监测技术要求》淡水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范部分的编写。积极开展合作共建,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开展洞庭湖水生昆虫调查工作。牵头负责湘江流域典型区段蓝藻水华成因解析及防控对策研究工作,迅速制定方案,开展现场调研,收集整理数据,编制研究报告,为下一步蓝藻水华应急预案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中心积极探索创新,稳步推进一系列特色亮点工作。完成了洞庭湖流域水生生物图谱编制的阶段性任务。该图集将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反映洞庭湖流域水生生物的图集,对促进全省乃至国内水生生物监测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该图谱编撰已初步完成生物照片的拍摄和前期的文字处理。为贯彻落实省厅主要领导关于提升生态监测能力的指示精神,结合我省水生生物监测能力现状和单位实际,研究制订了《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了“三室一馆一平台”的建设规划,方案拟报经厅党组会审议后积极组织实施。助力三峡生态评估,积极推进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的“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洞庭湖监测站”科研项目,为该院编写技术报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聚焦总磷污染防治,结合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背景以及洞庭湖总磷的高关注度特点,成功向省厅申报《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洞庭湖总磷定量反演模型建立及其污染特征研究》环保科研课题。
2022年中心重点开展洞庭湖水生态监测点位优化,结合洞庭湖面积大小、湖库水文特征,根据点位布设原则,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申请扩大水生生物监测点位数为47个,新增点位31个,全方位的加强洞庭湖的水生态监测。配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重点加强河湖蓝藻水华防控预警监测,开展5-9月东洞庭湖区10个监测点位的水华预警防控工作,深入开展湘江蓝藻水华调研,牵头湘江流域典型区段蓝藻水华成因解析及防控对策研究工作,编制《湘江流域蓝藻水华防控应急预案》初稿及环境监测要情。聚焦洞庭湖总磷污染防治,结合长江经济带以及洞庭湖总磷的防治攻坚要求,成功立项环保科研课题《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洞庭湖总磷定量反演模型建立及其污染特征研究》,研究利用遥感新型技术实现洞庭湖总磷的监测预警。
此外,中心积极探索创新,稳步推进一系列特色亮点工作。精心编撰《洞庭湖-水生生物监测》专著,力争打造成洞庭湖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学术精品,该书作为国内第一部全面反映洞庭湖流域水生生物的专著,以期为全省乃至国内水生生物监测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参与编制水生生物相关标准,配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完成监测标准《水生态监测技术要求-淡水浮游植物》(试行)和《湖库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参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标准研究”子课题,与总站合作建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评价洞庭湖 IBI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浮游植物)》团体标准。合作开展生态环境研究与调查,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展《三峡工程运行安全综合监测系统 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站》、《长江生态修复保护 岳阳驻点跟踪研究》、洞庭湖水生昆虫调查等工作。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依托洞庭湖野生动物标本馆这一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组织中小学生和环保爱好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宣传工作。
坚定不移提高监测水平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提升生态环境检测监测水平,必须摆在中心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做好常规监测工作基础上,不断提炼监测成果,认真研判生态监测能力提升方向,更好地提升技术支撑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庆伟书记关于洞庭湖监测工作的有关指示,根据生态环境厅主要领导关于提升生态监测能力的指示精神,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结合我省水生生物监测能力现状和单位实际,研究拟定《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了“一室一馆”的建设规划,已由省厅下文。面对未来,中心以实验室建设、标本馆升级、信息化提升为重点,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强能力,三年上台阶,四年大提升”分阶段建设原则,以期通过四年时间构建宏观监测与微观监测、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手工监测与野外观测相结合的湖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新体系,全面提升洞庭湖中心生态质量监测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打造湖南省生态质量监测示范中心,引领全省生态质量监测水平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监测技术保障。
在加强实验室建设方面,中心为加强水生生物监测能力,将在2022年完成实验用房改造,更新升级实验室仪器设备(包括配备藻类智能鉴定分析仪、便携式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野外藻类分析仪等高层次的仪器设备);2023至2024年拓展鱼类和水生植物等监测项目,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合作完成洞庭湖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及评价标准构建,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背景调查;2025年结合洞庭湖水环境特征对生物完整性评价标准进行验证,打造具有洞庭湖特色的水生生物监测体系和评价方法。同时从洞庭湖向四水延伸,摸清洞庭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问题,为洞庭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撑。为加强eDNA分子生物监测能力,中心将在2022年采购配备PCR扩增仪、凝胶成像分析仪等相关仪器设备;采集底栖动物和鱼类样品并进行种类鉴定,收集洞庭湖流域鱼类和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数据资料,下载鱼类和底栖动物分子标记序列;2023年,提取鱼类和底栖动物DNA,进行引物筛选和验证,PCR扩增并测序,获取鱼类12S rRNA基因和底栖动物COI基因序列,与第三方合作构建底栖动物和鱼类本土物种DNA数据库;2024年,进一步丰富底栖动物和鱼类的物种信息,基本完成洞庭湖流域的鱼类和底栖动物的本土物种DNA数据库构建;建立完善基于e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洞庭湖流域底栖动物和鱼类完整性评价方法,加快形成相应的监测与评价标准、技术规范;2025年,应用eDNA技术开展应用化监测,具备开展鱼类和底栖动物快速准确的监测能力,进行鱼类物种的靶向监测与追踪保护,进行洞庭湖底栖动物和鱼类eDNA生物多样性调查试点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形成系统的eDNA精准生物监测平台。
在升级标本馆方面,洞庭湖中心与省洞庭湖博物馆共同合作,建设一个展示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特色的综合性野生动物标本馆。2022年,结合洞庭湖中心现有标本及扩充标本计划对省洞庭湖博物馆预留空间进行设计和建设;2023年,将洞庭湖中心野生动物标本整理好移送至省洞庭湖博物馆相应展台,举办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形成常态化科普宣传、规模化科普活动、品牌化科普产品和系列化科普成果,有效提升洞庭湖标本馆的知名度和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2024年,开展洞庭湖动植物标本的收集、整理、制作和保存等工作,扩充馆藏标本种类与数量;2025年,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大规模野外调查传统方法与DNA分析等最新手段,与相关地区和单位开展生物物种资源合作研究等工作,为全面摸清洞庭湖生物资源家底、有效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以及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等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在搭建洞庭湖水生态数据管理模块方面,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建设的《湖南省水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及预测预报综合管理平台》为基础,增设洞庭湖水生态数据管理模块,2022-2023年分两期建设。全面整合中心现有的水生生物监测数据,结合未来遥感影像、eDNA等数据资源,搭建监测数据综合管理库;根据国家出台的新的评价方法,结合洞庭湖环境监测中心现有评价体系和方法,对原有评价办法进行算法升级,根据最新的标准文件,执行新旧标准的切换数据评价。同时基于水生生物和eDNA分子生物监测,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对应评价管理体系,重点辅助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水生态健康评价等评价方法研究,建设符合洞庭湖环境管理实际需求的监测体系与评价方法。此模块主要对中心的水生态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评价,分两期建设,建设周期为两年(2022-2023年)。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视嘱托为号角,把嘱托当考卷,提高政治站位,担当责任使命。我们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守护好碧水清流,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文/李本超 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总支书记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