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准能矿山,一处处工业遗迹、一个个生态功能区、一件件铁艺文化作品,甚至是一台台废旧采矿设备,都不断刷新着游客对煤炭企业的认知。在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工业旅游正成为沉浸式了解露天煤炭开采企业的另一种方式,也成功撬动准能集团这一传统煤炭企业转型发展。

截至6月23日,准能集团年累计接待参观来访人数达104458人次,较去年提前4个月突破10万人次,再一次展现了工业旅游这个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魅力。这正是准能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重要指示的有力回应和生动实践。在绿色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准能集团促进煤炭工业新生,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担当转型主力,通过开展工业旅游,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矿山旅游绿色发展之路。

“愚公移山”推动“绿图扩展”

从“十山九秃”到“林海苍茫”,绿色蓝图在准能矿山逐渐扩大、延伸,工业文化与生态文明在这里交融,绮丽壮阔的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成为了准能集团绿色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

准能集团地处黄河几字湾、蒙晋陕交界地,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丰富,最突出的短板是生态脆弱。因此,自开矿之初,准能集团就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愚公移山之志,创新形成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技术体系,探索集成水土流失控制、生态重构、复垦绿化标准化作业流程三大技术体系,实现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成功将昔日沟壑纵横的“鸡爪子”山变成风光旖旎的万亩良田,已建成叠翠林区、紫东农区、毓秀景区、迎曦草区、抱朴田区、望舒果区、梦青牧区和生态治理先行区等8个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逐年递增,实现了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能源革命与生物多样性治理共生共赢。

用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的话说,就是“采矿愚公移山、复垦绿水青山、转型金山银山”。

从建矿伊始的保水固土、复垦覆绿,准能集团一直坚持植绿护绿,尤其是自2016年起,已连续9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已栽植各类树木7万余株。造绿、守绿、添绿,如今,准能集团复垦绿化总投入28.81亿元,完成绿化面积9.85万亩,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至80%以上,矿区植物品种由10多种增至240种以上,准能矿区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报告。

黑岱沟露天煤矿职工包文学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工余时间带上无人机飞往矿山各个角落,记录了准能矿山从荒原到绿原的巨大变化:“你看这个地方,之前是一片黄土,现在多绿多美,我就在这样美丽的矿山里工作。”指着无人机屏幕里的莽莽林海,他骄傲地说道。

“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林、内蒙古青年碳汇林……准能高标准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典型示范,“煤海塞罕坝”的画卷越绘越美,矿区生态碳汇能力在持续提升,已形成约2000万元/年的CCER项目储备,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贡献了力量,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矿中景”变为“景中矿”

目光跟随着“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林”几个大字,游客一路进入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在观礼台俯瞰露天煤矿全貌,欣赏矿山“巨无霸”吊斗铲作业;在露天印象馆观看裸眼3D影视了解露天开采的前世今生,出馆后将一望无际的葱葱绿林尽收眼底;在露天采矿设备维修基地登上三层楼高的国产矿用卡车,来一场震撼的现实版《流浪地球》体验……

准能矿山正在实现从“矿中景”到“景中矿”的转变。

绿草鲜花填满丘陵沟壑,生态林内野生动物自由穿梭,各类铁艺文化作品陈列红色步道两旁……“现在的矿山和我刚来那会儿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是越来越好,如今就像在景区工作,工作之余去公园散散步,或者骑着自行车去北排转一圈儿,惬意得很。”在矿山工作了18年的黑岱沟露天煤矿职工贾建峰笑着说道。

以一代代准能人接续造绿扩绿为底,准能集团强化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同时,重塑生态资源,矿山目前有涵盖100多个品种的3.9万亩林果种植基地、采摘日光温室42栋、野营观光蒙古包20座,并种植观赏花卉1000多亩、牧草1万多亩,开发饲料及小杂粮种植基地3000多亩,现存栏优质肉牛2000多头,描绘出工业旅游的绿色发展画卷,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2017年获批国家矿山公园的基础上,准能集团高标准建成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生物多样性公园、露天印象馆、实学林、西北风情园、婚庆文化园等诸多特色场馆和景观群,塑造出集红色教育、工业遗迹保护、煤炭文化科普、休闲产业观光、生态文明展示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景区。

三步一景、五里一文,春夏秋冬、四时风光。从花语飘香、一碧千里,到金黄漫山、白雪皑皑,矿山的四季多姿多彩,真可谓“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

“小景区”释放“大能量”

“跟我印象中的煤矿完全不一样,不仅有绿色矿山,还有先进的科技设备。”

“这个铁艺文化作品真形象,没想到是用废旧设备做出来的。”

……

6月4日,到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研学的准格尔旗第三中学的学生们由衷地发出感叹。

准能集团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根据布景实际,精心设计推出矿业之旅、红色之旅、绿色之旅、文化之旅、和谐之旅、研学之旅六条特色游览线路,深受游客青睐和市场好评。

“准能集团发挥矿山工业景区的差异化优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推出精美的特色旅游路线,为游客带来精细化、个性化、有深度的文化体验,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和品牌。”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管理部经理刘小虎介绍道。

作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最终将百里矿山建成国家5A级景区。今年,景区还率先加入了内蒙古相关旅游景区全年免首道门票阵列,广纳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矿山,探寻准能厚重的工业文明,见证煤炭工业的飞速发展,持续激发出工业旅游新活力。

同时,准能集团积极培育“国家矿山公园+准能生态旅游区+准旗文旅集团”文旅联合体、“政府+企业+农户”产业联合体,已辐射带动周边景区接待游客80万人次,为当地创造经济收益达2亿元,同时,直接带动辐射上万人就业,人均增收3.58万元,也让矿山工业旅游真正成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积极促进乡村振兴,推进企地共建共享共赢。

准能矿山工业旅游从2022年5月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约25万人次。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坐落于避暑胜地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工业游的热度还在持续上升。面对上涨的客流量,准能集团加大旅游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并新增了餐饮住宿等服务。

千亩果园、采摘大棚、矿业文化博物公园、军事设备体验园、能源科技主题公园等正在陆续建成完善,即将投入使用;废弃的矿用卡车变身旅游餐厅、远处的望兴园正在建设、废弃设备旧件变身矿卡模型等文创产品,准能正在静待八方游客前来品尝矿区美食、体验矿山之夜;观光车停放基地、旅游公厕等也在逐步完善,为迎接大量游客、进一步提升服务做足准备。

在环境卫生、公共服务、景区管理等方面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只有游客的体验“不缩水”,才能积攒更多的“回头客”,将矿山工业旅游的“流量”转化为“留量”,并积极扩大“增量”,准能集团以“生态+”方式贯通了工业、农牧业和文旅产业,让矿山工业旅游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更澎湃。

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工业转型加速推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源考卷面前,准能集团聚焦特色资源优势,在做强做精煤炭主责主业的同时,着力打通发展的堵点卡点,更好抢占发展制高点,催生传统产业新动能,推动煤炭产业加速蝶变,让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碰撞出更大能量,推动着企业一路转型、升级、迭代,成功跨越资源枯竭型城市陷阱,在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一路高歌、步步为营、行稳致远!   


文: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