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学校,学校也是我家。”
“我父亲也是学校的老师,我从小对学校的工作耳濡目染。我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欣喜这里的春华秋实。”
杨英华老师从小生活在美丽的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环保学院”),出于对环保学院的眷恋和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她完成学业后毅然归来,女承父业,选择在环保学院任教,芳华如歌已20余载。
杨英华老师(坐长椅左)和同学交流
满怀爱心
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育的升华。这是杨英华老师选择教育事业的初心,也是杨英华老师从业二十余年的践行。
“家庭贫困,扶贫;成绩优异,扶志;学习吃力,扶智。”这是环保学院独具特色的党建“四联”组织育人模式,让党员教师一对一与学生结对扶助,时刻为学生排忧解难。
小谢同学是杨英华老师党建“四联”的结对学生,也是建档立卡的贫困生。杨老师经常到女生宿舍跟小谢谈天说地,两人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得知小谢同学伤了脚,还在医院打了破伤风,杨老师立刻前往探望。看到伤势并无大碍,松了一口气的杨老师又询问她有没有申报学平险。看着一脸茫然的小谢,杨老师耐心地为她讲解了申报保险的程序,还陪她前往医院收集整理相关票据,交给学校办理学平险的老师,并一直关注理赔进展,直到小谢同学顺利领到保险金。
杨老师的爱,朴实而温暖。
“杨老师,剩下的科目我不想报了!”看到这位已经专科毕业离校的小刘同学发来的信息,杨老师非常着急。
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小刘同学,在自考本科的过程中,因为有课程总是考不过,加之上班太忙,没什么时间看书,一度想放弃。“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老师也知道这确实辛苦,但为了心中的梦想,我们必需坚持!”虽然小刘同学已经毕业,但来自母校杨老师的关心,总能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给她力量。在杨老师的鼓励下,离校两年后,小刘同学又获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她很是感慨,在给杨老师寄毕业证办理材料时,一起寄来了一封感谢信。同样是在杨老师的鼓励下,她考编成功,达成了职业规划。
杨老师的爱,是慈母心系游子的牵挂。
小刘同学(右一)工作照和给杨老师的感谢信
课堂上的杨老师
秉持匠心
身材娇小的杨英华老师,看似弱不禁风,但工作中却是个精力旺盛,且精益求精的女强人。
除了负责组织部门的党建工作,杨老师还担任自考学生的班主任,承担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杨老师很清楚这两门课程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敢马虎。为此,杨老师总是利用各种业余时间认真钻研课程。她不仅特别注重因材施教,还主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通过营造企业绩效体系模仿职场生态的独到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正是因为在教学上长期坚持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杨老师的学生评教分数反馈经常名列前茅。
环保学院的学子们在杨老师眼中如同一块块璞玉,她总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小心翼翼地细心打磨雕琢。
“想尽办法多教一点,想尽办法教好一点,尽量减少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留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杨老师如是说。
2023年,杨英华老师团队的参赛作品《绿水青山守护者 担当奉献职场人》获得2023年“楚怡杯”湖南省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其中的“绿水青山守护者”课程思政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起新时代环保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职业使命。
“身为团队一员,付出的努力有了成果,大家都很欣慰!”拿着获奖证书,杨老师高兴地说。那段时间,她连续一周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白天完成日常工作,晚上和团队成员交流讨论、写脚本做课件、打磨作品。不管多累,她都是笑着迎接工作,用热情感染身边的人。
杨老师每次为学生办理毕业和学位申请,都是追着催着,宛如为孩子操心的家长。她总是鼓励学生积极求学,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杨老师带的自考本科生,在她的循序引导与长期鼓励下,不少人取得了硕士毕业证书,甚至有的还取得博士学位。
她说:“孩子们毕业走向社会难免会有迷茫,如何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老师应该在关键时刻推他们一把,让他们少走弯路。在校的时候我是他们的班主任,毕业后我们的联系也不会中断。他们随时需要,我随时都在。希望环保学院毕业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更好的未来。每个毕业的学子,都将是我们环保学院最优秀的‘作品’”。言语间,尽是杨英华老师“望子成龙”的期盼。
杨老师团队的获奖证书
不忘初心
“今天播下的生态文明思想种子,将来一定会长成保护环境的参天大树!”从最初选择在环保学院工作,至今二十余年过去,杨英华老师的信念更加坚定。
她经常带领学生到附近小学做生态文明宣讲,和学生一起到企业实地学习固体废物分类、危废收集处置、大气污染物控制等知识。课堂传授理念,课外付诸行动,她总是乐此不疲。杨老师希望她的学生们不仅要掌握环境保护的“大知识”,还要学以致用地开展保护环境的“大行动”。
“知行合一”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杨英英华老师表示,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态环境保护专业知识“以知促行”,在社会上投身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服务“以行促知”,现代教育中的“知行合一”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精心设计的学科课程与活动体验形成良性互动,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生动实践。
“我们环保学院的师生,不仅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家,更是环境保护的实干家。”杨英华老师自豪地表示。
让杨英华老师自豪的除了她的学生,还有那厚厚的一叠荣誉证书。学校“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她几乎年年榜上有名;指导学生获得创业大赛“金点子”;获得大学生信息素养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荣获学校“十佳师德标兵”……
杨老师的组织育人案例成功立项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她还主持及参与省部级、市厅级课题 10 余项,出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素质教育研究》等著作 4 部。
有人问杨老师,为什么要让自已身兼数职,不累吗?杨老师的回答是,进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也是多年以来班主任工作和党建“四联”工作的一种延伸。要为学生提升学历助力,首先要清楚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趋势,指导自己帮扶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为此,要在教学岗位更深入地钻研理论,更精准地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育人的精细化水平。
在杨老师眼里,桃李满园,即是世间繁华。
“个人的成长源于学校的培养,是环保学院的沃土滋养了一代代环院人。”杨老师深情地表示,她也将秉承一代代环院人的坚守,继续践行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党建引领育人工作,努力打造能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大任,具有“铁心精神、铁打本领、铁铸后劲”的“三铁”特质人才。
双向奔赴,就是最好的教育。
文图:彭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