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夏末秋初,漫步派河两岸、潭冲河畔,蓝天白云、碧水清流,随手一拍就是一幅朋友圈里的优美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肥西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强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在肥西大地徐徐展开。
派河,被誉为肥西的“母亲河”,她发源于肥西县中部江淮分水岭,全长约48.9公里,流域面积586平方公里。派河以及各条支流,千百年来,滋养了一辈又一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然而近年来,随着肥西经济的突飞猛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增长,这条肥西母亲河所承载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根据安徽省环境保护厅2011年5月发布的《2010年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派河干流3个水质监测断面监测结果均呈劣V类,水质重度污染。
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污染治理强力推进。201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下,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相继打响,派河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改善派河流域水质迫在眉睫。
“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按照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的思路,肥西县委县政府深入分析了派河及其支流水质恶化成因和污染结构特点,发现造成派河流域水质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城镇排污管网不完善,居民生活用水未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连接派河的污水处理厂因城镇化快速发展,处理能力日渐不足,造成出水水质差;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面源污染。
问题摸清后,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各项改善水质措施相继上马。“十三五”期间,肥西县上马了27个水质改善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再生水补充生态基流工程、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管网布设工程、农村面源综合治理工程、支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其中新改扩建、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12座,埋设污水主管网211公里,实施小区雨污分流改造54个。全县69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逐步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工作体系,由各级党政主官任派河干流和支流的河长,乡、村两级河长836人,整个派河流域实现了“一河一策”全覆盖。据2020年合肥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止到“十三五”末,派河干流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了Ⅳ类,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成效。
提标改造后的紫蓬污水处理厂
2016年,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引江济淮开工建设,派河作为引江济淮江淮沟通段的重要输水通道,水质的优劣对于引江济淮项目和巢湖的水质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引江济淮项目计划2022年9月通水试航,这就对派河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肥西怎么办?
肥西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担当喊出了“决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派河”的口号。2022年3月,一场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硬仗在肥西大地展开,生态环境、水务、住建、督查办等部门和属地政府“合力治水”,成立工作专班,县委主要领导亲自调度指挥,对派河流域300多个排污口开展了全面摸排,采样监测,摸清底数,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四项清单”,做到立改立查。并斥资28.98亿元,开工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815个。
同时,多措并举,优化派河流域水生态空间格局,对流城内产业和项目布局实行严格的规划管控,构筑蓝绿交织、和谐自然的国土空间格局;严厉打击流域内环境违法行为,2022年以来,肥西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4起、处罚金额544余万元;其中查封扣押21起,停产限产2起,移交公安机关7起,清理关停“散乱污”企业35家;深入开展城镇建成区雨污管网溯源排查,全面掌握管网错接、混接、漏接及结构性损害等情况,及时修复破损老化管道,杜绝污水直排河道;通过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生态湿地建设、生态补水、外围截污等相关治理工程,全面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通过一系列水环境治理的“组合拳”,派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2022年上半年,派河国控断面监测结果显示,部分月份水质已达到Ⅲ类标准。待各项水环境治理项目完工投入使用后,派河干流水质将会稳定在Ⅲ类标准,达到引江济淮项目水质要求。
如今的派河,穿城而过,城河共生,澎湃不息。展望未来,引江济淮通水通航后,“白云悠悠千帆过,碧水长流入画来”,派河将会为肥西这幅美丽画卷增加一份灵动。
夏日的丽景湖公园
文:余程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生态环境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