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门峡义马市的八一路,有一个“千秋八一采煤队精神”展览馆。展览馆里,“英勇善战的八一采煤队”红色锦旗意义深远,“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集体)的荣耀奖杯光芒四射,一幅幅泛黄的黑白照片无言地记录着一段峥嵘岁月。 

千秋煤矿老八一采煤队职工合影

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建队65年来,高举旗帜,响应号召,用拼搏和汗水铸就了“英勇善战、艰苦奋斗、顾全大局、乐于奉献”的“千秋八一采煤队精神”,为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树立了标杆和榜样,作出了突出贡献。

艰苦奋斗,彰显英模本色

八一采煤队的前身为千秋煤矿杜学然采煤队。1965年8月,为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号召,千秋煤矿将杜学然采煤队更名为“八一采煤队”。几十年来,他们传承“英勇善战”的精神,铸造了一支能征善战、战无不胜的钢铁之旅。

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是引领中国煤矿工业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1965年到1975年的10年间,八ー采煤队先后转战24个工作面,越过30多条碴带,冲刺了20多个断层,穿越8个“水帘洞”,鏖战了12座“火焰山”,3次创造和刷新了全国中厚煤层炮采工作面月产最高纪录。1975年10月,八ー采煤队被前煤炭工业部授予“英勇善战的八一采煤队”光荣称号;1978年,成功安装试采了我国第一套国产液压支架,开创了国产综采设备的先河。八ー采煤队先后为鹤壁、乌达等矿务局培养输送了1000多名技术骨干,也因此被誉为国产机械化采煤的“种子队”。 1975年、1985年、1995年,其连续被前煤炭工业部树为全国煤炭战线十面红旗、十五面红旗、百面红旗单位,被授予“双文明红旗单位”;1982年、1995年、2007年连续三次被前煤炭部、中煤协会命名为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

敢战、能战、善战是这支队伍的特征。有老矿工回忆说,建矿之初,千秋煤矿有三苦:住得苦、吃得苦、干得苦。住的是在乱石林立、沟壑纵横的原野上搭建的干打垒窝棚,吃的是粗粮和豆饼馍,生产工具只有锤子和洋镐。艰辛的条件吓不倒英勇善战的八一人。他们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斗天斗地,苦中作乐。他们是普天下最能吃苦、最能受累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百里煤城最可爱的人。 

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职工合影

“硬骨头矿工”鲁金水,用的是自制特大号板锨,一锨就是整整一箩筐,仅一年就上了443班,相当于普通职工的1.5倍;“打碴英雄”黄海林,虎口崩裂、流血、结痂,大锤在手高喊着“溜子不停打碴不歇”;“独目铁人”郭铁立,双眼因公致残,一只眼的眼球全部摘除,另一只眼仅有0.2的视力,戴着眼镜坚持在工作面开溜子,硬是不下火线;“勇士矿工”狄文远,不顾手受伤,依然坚持下井作业,手握不住锨把,他用手腕托着干……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80多岁的闫其详回忆起当年的战斗岁月几度哽咽:“每天超强度工作12个小时以上,饿了啃干馍,渴了喝井水,有些英模不到六十岁就撒手人寰。”

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旗帜飘扬,精神不朽。

顾全大局,勇挑千斤重担

千秋煤矿八一采煤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重大任务面前不辞辛劳、勇于担当。

2007年,陕县支建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八一采煤队听党指挥,经过76小时奋战,成功救出69名被困矿工兄弟。透水事故第二天,卢氏县发生特大洪灾,八一采煤队派出救援队,出色地完成了抢险救灾任务。

2014年,义煤集团巩铁煤业综采工作面陷入瘫痪无法推进,重要关头,八一队主动请缨火速驰援。经过反复的试验、调整、调整、试验,成功摸索出了“一注、二卸、三调、四稳”的“四步调架法”,一经实施、效果倍增。在全体党员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实现了十天打基础、半月见成效的目标,创出了日产原煤6000吨,月产16万吨的义煤集团历史最高纪录。

2016年,八一队西上青海大煤沟矿。从中原腹地到高原戈壁,第一个拦路虎是高原反应,100多人的队伍几天就倒下了一半;第二个拦路虎是转行的心理落差,因为要从干了几十年的采煤转成从未接触过的掘进。凭着韧劲儿,八一队创造了高原岩巷开拓130米的优异成绩,受到了义海公司的高度肯定和赞誉。

2021年7月,郑州发生特大洪灾。7月20日晚,恰逢贾鲁河上游水库泄洪,导致河南大学郑州龙子湖校区专家公寓地下两层全部灌满水,大约有60多万立方米的水量。教师被困高层住宅,急需大功率抽水设备援助。危急时刻,以八一采煤队机修人员为主的救援队紧急驰援灾区,“英勇善战的八一采煤队”旗帜在救援现场迎风飘扬。队员们破难题、克险关、破坚冰、通阻滞,甚至跳入充满未知危险的地库水中调试水泵,没有一人退缩。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八一采煤队参与完成煤矿援助5000余班次,参与完成社会援助800余天次,参与完成技术援助的人员320余人次。

精神不朽,传承红色基因

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永放光芒,“传”的主动意识至关重要。

八一采煤队职工“献了终身献子孙”,始终传承“千秋八一采煤队精神”。李圪底把三个孩子李向伟、李武伟、李团伟送到八一采煤队;在八一采煤队工作了30多年,被誉为“矿山愚公”付来成,亲手把自己的儿子付冬伟送到井下……如今,80%以上的八一采煤队职工是煤二代,甚至是煤三代,50%以上的职工父辈在八一采煤队工作过。他们坚持入队教育“三个一”:新工人进队听到的第一句话是要传承好队风,参观的第一个地方是八一采煤队展览馆,上的第一堂课是学队史。

“从父辈们手中接过旗帜,我们会让这面旗帜更亮、更鲜艳、更加高高飘扬。”付冬伟坚定地说。

在“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集体)的颁奖词中是这样描述八一采煤队的:“奉献精神,薪火相传,矿井深处的红色旌旗,各行各业的用心用情用功,演奏出无私无畏的情感共鸣。涓滴成海,砂砾聚塔,向阳而生的温暖,源于为民服务的深情。” 

2022年3月18日晚,“出彩河南人”2021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

进入新时代,义煤公司更要学习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们“汗水煤泥当衣衫”的乐观主义,学习他们“困难面前有我们”的使命担当,学习他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豪迈气概,学习他们“超产了还要再超产”的卓越信念,从而进一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关山万里,初心如磐。向前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义煤公司广大干部职工以“千秋八一采煤队精神”为引领,践行“四个义煤”,脚踏实地把既定战略目标和工作蓝图变为现实,为努力建设现代化新义煤再立新功。


(文/ 侯林峰 孔令征 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