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动辖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今年6月13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8天,优良率59.8%,综合指数连续3年保持全市前列;孝妇河出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第一季度在全省149个区县中,前进111个名次,上升至第18名,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2类标准。
高位推动,科技治污,打造智慧环保平台
博山区坚持高位推动,深入推进“全员环保”改革攻坚,强化顶层推动优势,全面发挥生态环境党委统筹牵头作用,精准统筹谋划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任务167项,高效落实工作举措。从十二个领域抓好协同推进,理清各专业委员会和各部门职责边界,重点针对城市管理、扬尘防治、重点时段保障等短板弱项,拧紧责任链条。在全社会六个层面广泛发动,借助专业团队力量,发挥好群众监督作用,逐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干部职工全员落实、人民群众全员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围绕科技治污,博山区投资3500万元,以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成融合多部门环境数据信息,集智能监管、精准监测、溯源分析于一体的“智慧环保”决策监管体系。平台投用以来,提出管控建议800余条,交办整改问题910个,助力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天。随着智慧平台的进一步拓展完善,今年划分重点管控微网格20个,组织开展重点管控区域污染源“拉网式排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提升”专项排查整治,排查各类点源390处,通过对340个排查问题整改,总结形成“排查预警、发现问题、督促转办、整改落实”闭环管理模式,将自动化信息平台和传统式人工监管有机结合,搭建起“线上监控、线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对污染源动态感知更加清晰,预警分析、精准溯源能力持续加强。
履职尽责,精准治污,绘就美丽生态画卷
博山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污染防治向减煤降碳、结构升级、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向支流“末端”不断延伸,土壤污染防治向巩固生态安全方面持续强化。
为改善空气质量,博山区深化大气治理五大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旁路17条,完成锅炉低氮燃烧改造51台,19家企业完成氨逃逸自动监测设备安装,5家实现治理设施自动化控制,3家升级干法脱硫。开展夏季臭氧治理攻坚,分类推进活性炭吸附设施升级改造,53家完成治理任务。加快农村污水治理推进,21个行政村年度治理任务全面开工,“十四五”总体任务完成率达到55%。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开发区1万方园区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4.6公里雨污分流改造任务。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坚持部门联审和动态管控,84宗地块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6家重点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持续规范固体废物管理,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完成“三张清单”26个点位排查。
在博山区岳阳河畔,芦苇摇曳,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然而,由于地下矿井涌水丰富,且铁离子含量高,在涌上地面接触空气氧化后矿井水颜色变红,影响整个岳阳河及孝妇河的水生态环境。为有效改善水质,博山区投资3500多万元新上了岳阳河矿井水治理项目,创新性采用“曝气调节+沉淀+过滤”的处理工艺,解决了矿井涌水铁离子含量高的问题。
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博山分局局长徐志国表示,博山区将严格落实“全员环保”机制,巩固上下协同、部门联动、群策群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环节治理,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工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双赢。
(文/淄博市生态环境局 刘杰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