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 追求低碳引领
中国钢铁行业是碳排放重点行业,宝武又处于国内钢铁行业领导地位,肩负着钢企节能减排改革的重大使命。多年来,为实现全球绿色低碳冶金技术新突破,宝武瞄准高科技企业定位,锚定世界科技前沿,深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从率先提出碳减排路线图,到发起成立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从发布碳中和行动方案,再到低碳冶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宝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以新型低碳冶金现代产业链链长的担当,迈出了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实步伐。
绿色是钢铁工业发展的生命底色。胡望明书记、董事长强调,宝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勇攀科技高峰,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推动“老大”变“强大”,铸就钢铁强国。
低碳冶金技术的进步决定了未来世界钢铁的竞争态势。时间回溯到2021年11月18日,在首届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论坛上,宝武公布了低碳冶金技术路线图,提出了碳中和冶金技术发展的六条技术路径,把氢基竖炉为核心的氢冶金工艺作为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
作为宝武加快推进低碳冶金技术研发的重要实践成果之一,2021年12月23日9时25分,胡望明书记、董事长铿锵洪亮的声音由上海跨越空间传递到湛江钢铁氢基竖炉建设工地:“我宣布,全氢零碳绿色示范工厂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工程奠基!”掌声、欢呼声直冲云霄,氢基竖炉项目培土奠基。
蓝色海湾“点氢成金” 低碳冶金“氢装上阵”
“氢基竖炉在‘双碳’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肩负着探索氢冶金前沿技术的使命,是实现低碳炼铁、达到碳中和的重要工艺途径。”湛江钢铁炼铁厂党委书记、厂长梁利生表示,氢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氢基竖炉之所以低碳,主要是因为它不使用焦炭,而主要使用氢气作为还原气体,还原产物是铁和水,相对传统高炉不仅能减碳,还对钢铁行业碳减排具有重大意义。氢基竖炉建成后,相对传统高炉减碳至少60%以上,在将来绿氢、绿电广泛应用后,可达到减碳90%的效果。
然而,作为钢铁工业前瞻性、颠覆性、突破性创新技术的载体,百万吨级氢冶金项目建设在国内仍为空白,从前期谈判,到合同签订,再到施工建设,对投资、建设、设计及施工来说,都存在巨大挑战。
早在氢基竖炉项目开工建设之前的技术协议谈判中,项目组就遇到了巨大难关。通过对国外现有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后,湛江钢铁氢基竖炉决定采用墨西哥希尔公司的工艺技术。而外方按照以往单座竖炉的建设标准,对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和使用许可范围的要求非常严苛。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氢基竖炉的工艺路径,为后续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奠定坚实的基础,项目团队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与外方进行了3个多月的艰苦谈判。

“谈判极其艰苦,但双方都抱着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望,就是积极探索实践氢冶金前沿技术的使命!”湛江钢铁炼铁厂工程管理室主任唐世明说。谈判正好处于疫情防控期间,谈判组中方成员都集中在上海,借用了宝钢工程的一间办公室,通过视频与外方进行交流。由于中国与墨西哥存在14个小时的时差,团队成员晚上视频会往往都开到午夜。会后,大家立即就会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已临近天亮,大伙儿趴在桌子或者躺在沙发上,稍作休息就又开始了第二天上午的谈判。
最终,经过宝武谈判组成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宝武超亿吨规模和氢基竖炉建设前景广的积极影响下,希尔公司同意氢基竖炉工艺可以在整个集团范围内许可使用,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也更加合理,除了基于希尔技术开发的知识产权共享外,其他创新的知识产权均归宝武所有。
战鼓声声震霄汉 旌旗猎猎踏征程
2022年2月15日,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作为钢铁行业低碳冶金示范性、标志性项目,该项目由湛江钢铁投资,中钢国际设计、上海宝冶施工。工程主要设施包括竖炉本体、竖炉装料卸料系统、产品冷却系统、气体回路系统、原料输入和成品输出系统,以及配套的球团供应系统、能源公辅系统和信息化系统。
战鼓声声震霄汉,旌旗猎猎踏征程。在建设过程中,东海岛上旌旗猎猎、彩旗飘飘,为保障氢基竖炉建设安全高效、稳步推进,项目团队精细统筹工程建设,确保了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各道工序环环相扣、紧密结合。
在2022年12月23日,宝武第二个“公司日”到来的这一天,湛江钢铁氢基竖炉项目的炉壳开始安装,首吊一次成功!炉壳首吊成功标志着氢基竖炉本体正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而后续的竖炉塔吊装是这个阶段的一场硬仗!
竖炉塔是氢基竖炉这座“减碳神器”的核心结构区域,其钢结构最高达126米,最大单重为168吨。项目团队为应对吊装高度高、重量大及高空安装危险性较大等困难,从方案策划阶段就吊装结构的应力、变形量、摆放以及吊装车辆的站位、吊装过程的质量安全把控,每一步作业都反复进行了模拟测算。同时,项目团队精细统筹现场施工,保证各道工序安全有序,并安排人员24小时现场全程监护,严格把控现场安全与质量。2023年4月27日,氢基竖炉本体钢结构顺利封顶。
在竖炉建设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管道的焊接。这些管道连接着竖炉的各个系统,相当于竖炉的“血脉”。整个工程的大小焊口长度加在一起超过300万厘米,如果出现了一丝问题,不仅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在这个庞大的工程中,管道焊接的质量关乎整个项目能否安全正常运转。”面对难度大、责任重的焊接工作,项目组在建设之初便对工程建设的焊接工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主管道的焊接,要求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同时,项目团队安排人员24小时现场全程监护,对“不符合规范”坚决说“不”,严格把控现场安全与质量。
众所周知,露天施工作业最为艰苦,施工人员克服日晒雨淋的同时,还面临着复杂的立体交叉作业、危险的高空作业和密闭空间等困难。此外,东海岛夏季的湿热气温也对施工人员造成了较大影响。在直射的阳光和竖炉内水汽的综合作用下,施工环境往往要超过40摄氏度。
“进了现场就像进了蒸笼,身上的工作服每一处已经被汗水浸透。”“仰焊时,火花会往下掉,动作慢的话,一个焊程烧完,衣服上会烫出许多黑斑点。”面对困难挑战,建设现场的所有员工努力践行“一道焊缝,就如同一个签名”的豪壮誓言,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项目的焊接任务。最高峰时,400多名身穿厚厚工作服的焊工守在焊机旁,伴随着刺眼的弧光、飞溅的焊渣,他们的每次呼吸、移步和变换身姿都万分谨慎,焊枪在他们的手中稳稳地移动,形成了一道最为美丽的风景线。
高压电缆是氢基竖炉的能源命脉,顺利送电是后续各项工作目标实现的前提。氢基竖炉高压电缆路单根电缆长度2400米,面对施工存在电缆路由复杂、线路长、敷设条件差等诸多不利因素,项目团队改变了传统电缆的均匀分段施工的做法,创新采用了三段不均匀分段做法,一举降服了施工技术上的“拦路虎”。
为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竖炉项目团队和上海宝冶员工合理安排好班次,轮流倒班作业,每天凌晨5点开工,晚上10点收工,克服高温暴晒、电缆隧道内闷热且潮湿等困难,靠手拉肩扛,不间断轮班作业,吃饭在坑道,硬是用18天的时间完成了28.8公里高压电缆的敷设、24套电缆中间接头制作及24套终端头制作等工作,最终在2023年7月2日,氢基竖炉主控楼10kV电气室一次送电成功。
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人员筹备、技能学习厉兵秣马。面对全英文的项目资料,团队成员们求知若渴地努力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只为能把资料消化得更加透彻、理解得更加到位。面对“国内氢基竖炉人才不充分、经验零积累、运营零借鉴”等困境,项目团队从工艺、技术、设备、生产操作维护等方面入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消解问题清单”等方式,主抓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提升,进一步熟悉其生产运行数据和日常管理情况,为氢基竖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硬核”担当使命必达 披星戴月全力奋战
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为确保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全面受控,项目团队上上下下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铁军精神”,披星戴月,全力奋战,在工程建设的近700个日日夜夜里,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感人事迹。
唐世明在工程建设期间,始终坚守在建设一线,几乎很少回家。面对记者,如康巴汉子一般黝黑的唐世明说,这两年多,他晒脱了几层皮,人黑了两圈,没觉得苦;身体免疫力下降,身患荨麻疹,他没有觉得苦,更没有请一天假。但当唐世明提到自己4岁的小女儿由于两年多几乎见不到爸爸,偶然一次看见他,就摇着手哭着说“我不要爸爸”的场景时,这个42岁的铮铮铁汉,眼眶湿润了。

无独有偶,湛江钢铁竖炉还原作业长、冶炼首席操作苏威在调试现场由于用嗓过度,嗓子喊哑了,但他仍然继续战斗在一线。项目团队的战友们劝其回家休息一下,苏威断然拒绝:“现在是调试的关键时刻,越是关键的时候,越是要顶上去!”看到苏威坚决的眼神,大家都觉得他太拼、太倔,却又被他的“拼”和“倔”感染,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员工朱小强的妻子生病住院半个多月,朱小强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他常常是晚上下班后,再赶到医院通宵陪护妻子,第二天又早早地出现在岗位上。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朱小强提及那段日子时,所说的话掷地有声:“当时担心是肯定的,倒不是担心自己,主要是怕无法照顾生病的妻子。但干好竖炉项目,这是自己的工作,不觉得累!”

竖炉机电仪作业长林瀚突发急性阑尾炎,做好手术仅仅7天,伤口还没完全愈合,他就又赶到了设备安装调试的现场。好几个月,他办公桌上一直放着几个小药瓶,同事都知道那是他的止痛药、消炎药。

竖炉机电仪作业区机械班组长戴杰山顾不得痛风发作,一瘸一拐地爬上爬下,参与一线繁重的建设工作,他曾创下一天10次上下120米竖炉工作平台的纪录……
这样的故事在项目团队中并非少数,为了保证项目建设进度,团队中许多人都是连续几个月主动加班到晚上11点,早上8点又出现在施工一线。谈起这些事,他们只淡淡说了一句,“大家都在拼,况且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
时光不负赶路人。仅仅用不到两年,湛江钢铁氢基竖炉就从蓝图设计变为现实。前不久,记者来到南海之滨东海岛上的现代化绿色钢城,看到一座崭新的巍峨竖炉拔地而起。这背后是项目团队和参建单位精诚协作,克服了工期短、任务重、没有经验可借鉴、核心工艺调试等一个又一个挑战,鏖战了近700天,终于圆满建成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充分展示了宝武“铁军”的“硬核”担当。正如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成立时发布的《技术创新引领钢铁低碳发展倡议书》所说:我们愿意致力于以技术创新引领钢铁低碳发展,努力成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开拓者、实践者,并为之付出持续、艰苦的努力。
回望历史,1890年的12月23日,汉阳铁厂奠基,成为中国进入近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的12月23日,宝钢项目打下了第一根桩,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工程。130多年来,我们数不清多少次点燃高炉之火,以星星之火燃成今日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燎原之势。氢基竖炉点火,点燃的是传承之火,也是创新之火,更是未来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