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陵,沮水环抱,山丰土沃,绿树葱葱,湛蓝天空,河水清澈见底,绵延不绝的原始森林滋润着这片土地,一幅美丽生动的生态画卷尽收眼底。
近年来,黄陵县举全县之力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推动黄陵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2022年,黄陵县已建成水污染治理项目4个,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3个,省级4个,荣获《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称号。
强监管守护一方蓝天
“建筑工地是扬尘的重要区域,扬尘治理是关键,我们要求所在施工单位要结合文明施工的要求,以不裸露黄土、尘不飞扬、土不上路的目标,进行雾化清理施工。同时我们还将定期对全县建筑工地扬尘治理措施进行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延安市生态环境局黄陵分局负责人说。
在黄陵中铁五局高铁项目尧坡段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争分夺秒的建设,让西延高铁尽快通车,他们严格按照文明施工裸露黄土不飞扬,雾化清理施工的要求建设。
为了强化监管,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黄陵县还制定出台了《黄陵县环境问题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成立环境整治攻坚工作专班,组建10个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组和1个督察组,划分10个责任片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并派驻32名工作人员进驻16家厂矿企业指导帮扶,聚焦8个方面17项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全面落实建筑、拆迁、土方作业等“六个百分百”扬尘措施,裸露地表全部实行密目网覆盖治理,紧盯餐饮油烟运行、清洗、维护,以及渣土运输、散煤治理等重点方面,深入开展排查整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黄陵县还将继续发挥好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道路扬尘、机动车控制、燃煤复烧监管、烟花爆竹禁放、垃圾及秸秆焚烧、挥发性有机物等执法监管力度,依托日常督查检查,推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责任。同时,落实落细各项污染防治措施,不断深化源头污染治理,切实做到主动发现、及时处理、有效解决,力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确保全年各项空气质量指标全部达标。
重治理再现碧水清波
一河碧水过,两岸草木新,现如今走在黄陵县沮河畔,清风徐来,杨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仿佛让人置身在景色秀美的景区一般。
“现在河里的水清格凌凌的,河岸也干净多了,河道整治的作用太大了!环境变美了,心情也格外舒畅。”说起近年来河道的变化,店头镇河腰村村民唐锡海不住地赞叹道。50多岁的他还有一个身份——河道保洁员,大水靴、抓钩、捞网、垃圾筐……几乎每天,他都会带着这些工具开始工作。河水越来越清,环境越来越美,唐锡海和他的队员们也越来越有干劲。在黄陵县像老唐这样的河道保洁员还有很多。
早在2017年,黄陵县就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制定了《沮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各级河长提出巡河要求,对沿线各洗煤厂、涉煤企业进行督察,镇级河长每周最少巡河3次,排查辖区内河岸保洁、侵占河道、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等影响水体环境问题,督察落实巡河员、保洁员履职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沿河涉煤企业监管力度,市生态环境局黄陵分局还抽调32名工作人员对16家洗煤厂实施驻场监管,重点检查洗煤厂防污治污设施运行、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等情况,并责令企业对驻场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坚决消除水环境污染隐患。同时开展河底淤泥清理和村组排水渠(支沟支渠)垃圾杂物和淤泥清理工作,积极督促相关部门、镇办将沮河清道清淤和村组排水渠(支沟支渠)垃圾杂物和淤泥清理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加大河道巡查检查力度,实现非必要不开挖、不翻泥,确保河道水渠干净顺畅、无漂浮污染物。
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平衡的矛盾始终存在。黄陵县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年”活动,督促企业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持续推进煤矿企业矿井水达标排放工作,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升级改造进度,实现早日完成矿井水提标改造任务。截至目前,黄陵县城区、店头2个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已基本完成,村组9个小型污水处理站也已建成投运,城区、镇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工程及沮河、北洛河治水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
“黄陵县还将始终保持环境执法监管高压态势,紧盯环保突出问题整治,持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综合运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手段依法从严处罚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形成打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为辖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努力。”就下一步环保重点工作市生态环境局黄陵分局负责人说。
抓长效矸石山披新绿
进入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双龙煤业,到处洋溢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矸石山改造的绿色矿山内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蔬菜、傲然挺立的油松、满山盛开的鲜花,诠释着该矿在“矸石青山共一色”绿色发展目标下的完美蜕变。
“这座矸石山,过去就是座荒山,除了长点杂草啥也不长,和周边环境看上去有点不配。”有着三十年工龄的马本智指着二号矸石山感慨的说。
子午岭是陕西省中北部的一叶绿肺,绵延不绝的原始森林和清澈见底的溪流滋润着陕北这片土地,在子午岭的深处,坐落着陕西省重要的能源企业陕煤集团下属的一座矿井黄陵矿业双龙煤业,该矿开采时间已达30年,伴随着与煤炭共生的煤矸石被大量运出地面,长久以来,按照传统方式处理,便形成了这座矸石山,虽然符合处理矸石的要求,却与周边环境相比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生态美的企业才是最有活力的企业,坚持生态建设不放松,将矿山打造成一座绿色矿山,企业的发展才充满了生命力。”在该矿经理仲照海的心里,始终怀揣着一个绿色家园梦。为了让梦照进现实,仲照海马不停蹄地开始了矸石山治理,学习标杆企业的治理,邀请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教授实地查看,经过一次次的学习实践,仲照海得出了矸石山治理过程复杂多变,既要理论支撑,又要因地制宜。面对现状,该矿制定了“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加快建设”的工作方针,按照“九步工作法”对排矸场进行深度治理,即:削矸护坡、挖填平整、人工造台、挡墙加固、覆土培肥、绿化栽植、水沟修缮、养护治理、警示防护的九步治理措施,荒草遍地的矸石山很快变成符合植被生长的三级阶梯台地,矿山后花园初见雏形。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昔日的二号矸石山现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经过近几年的治理,黑山、恶水、飞尘、乱石的旧貌已经成为历史,换来的是绿草茵茵,清风习习的生态家园。据统计,三级平台累计栽植油松、云衫、丁香、迎春、月季等各类绿植近20000余株,种植黄花菜、鼠尾草、黑麦草、三叶草等10余亩,植被绿化率达到80%,取得了“春有绿、夏有花、冬有青”的治理成果。2021年,正在工作的几名职工突然看见,有成群的鸟类在矸石山周边上空盘旋,在地方林业人员的辨认之下,最终确定为该鸟类是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东方白鹳”。借着无人机从空中俯瞰,矸石山周边的树顶上,遍布这种宝贵鸟类所筑的鸟巢。“东方白鹳”选择在此安家繁衍,标志着该矿的矸山已与周边的青山同为一色,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矿还将坚持高效推进,绿色先行,让今日的“后花园”发挥效应,产生经济价值。积极扛起国有企业的责任使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在治理后的二号矸石山推广现代农业项目,走出以食用菌种植、中华蜂养殖和休闲观光为主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深度融合。
昔日黄土地,今朝“绿希望”。立足新起点,延安市生态环境局黄陵分局还将苦干实干,凝心聚力做好生态环境这篇“文章”,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吴鹏飞 张文娟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