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开展好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是深入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2021年9月23日至26日,在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黄河干流及乌兰木伦河等3条支流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的基础上,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织沿黄盟市参照生态环境部排查模式,并依托其技术手段及力量支撑,完成了我区黄河其余部分支流现场人工排查工作,共抽调全区生态环境执法人员50多人,配备协查人员30多人,动用车辆150台次、无人机航拍50架次,采取人工异地交叉、地毯式摸排方式,圆满完成了13条支流的排查任务。至此,我区全面完成了黄河流域干流及纳入支流的现场排查工作,为下一步深入推进“监测、溯源、整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蒙古黄河主要支流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范围示意图
筹划部署有力有序。为高起点筹划、高标准开展我区黄河流域支流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我厅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配合保障工作的函》,要求沿黄盟市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做好配合保障,确保排查工作有序开展。沿黄各盟市强化组织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积极主动作为,密切沟通协调,全力做好协查力量分组配备、物资保障、人员食宿办公、医疗卫生和安全保障等工作,确保筹划到位、准备充分、措施有效、保障有力。
排查任务复杂繁重。此次支流排查范围涉及我区6个盟市,西起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东至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主要包括黄河流域都斯兔河、五当沟等13条重要支流,岸线长度约2166公里,流域面积约2884平方公里,排查岸线长、面积大、参与人员多、配合部门广、工作时间紧、标准高。尤其是我区黄河流域排口涉及涵闸、隧洞、河汊等多种类型,点位地域分散、地形复杂,给现场排查工作和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高标准完成支流现场排查工作,我区抽调前期参加过现场排查的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分为19个现场排查小组,每个小组配备1-2名熟悉排查地域环境的属地协查人员,并配备无人机、快速监测仪器等物资装备,累计驱车行驶2800多公里,徒步行走1000多公里,克服各种困难,高质量完成了支流全口径排污口现场排查工作。
信息核实全面精准。按照生态环境部现场排查工作模式,现场排查人员利用手机APP系统实现排污口信息录入、数据审核、实时上传和梳理汇总等功能。现场排查的每个排口地理坐标、所属行政区域、排放状况、排污口类型、周边环境等图文和视频内容,都经过现场排查人员的实地核查和后台技术人员的逐一审核确认。通过实地核实排污口具体情况,为排污口标注好了“身份信息”,为后续监测、溯源、整治提供基础依据。
质量审核从严从实。为全面审核把关每个排污口现场排查质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邀请生态环境部专家技术团队给予技术力量支持,在前期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基础上,统一标准、方法、尺度,集中审核把关每个排口的核查录入信息,一一比对APP系统上的登记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及时查缺补漏,确保排查的点位坐标定位精准、图文内容相符、现场描述客观真实。此次支流现场排查工作,累计审核排口信息万余条,基本确定了排口类型、排水特征,初步推断了排水来源,为接下来的整治工作提供有效科学依据。
下一步,自治区将按照既定方案安排,在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开展好黄河流域干流排查整治工作同时,集中组织专业技术力量,采用无人机、水下探测器等先进设备,对排污口重点区域、敏感区域和可能存在疏漏的异常区域开展“三级排查”,更新完善排污口相关数据,为建立规范统一的入河排污口名录和“监测、溯源、整治”工作打好基础。
来源:内蒙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