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环境厅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于7日上午在省生态环境厅3楼会议室举行。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赵乐晨作主发布,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自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明祝、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政、生态环境厅大气处副处长凌云杨、省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分别作主题发言。会议由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和政策研究处处长曹小佳主持。

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赵乐晨作主发布

一、2021年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一)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书记、省长多次批示指示,带队赴重点城市督导、暗查。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空气质量反弹的市发出警示函29份,向相关书记、市长发出提示信22份,厅领导带队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暗访暗查。

(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经信、住建、交通、农业农村、应急、林草等省级各职能部门深化污染防治联动取得显著成效。

(三)各地狠抓落实。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应急管控措施,组织大气方面暗查暗访达10多万次,检查点位超过55万余个,曝光典型案例680个,召开行业警示会306次,推动7.8万个问题点位整改。

二、2022年强服务、抓精准,稳步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我们将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治污减排常态化、精准化、差异化,强化帮扶指导,加强科学治污,持续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一)抓早抓常,加强精细化管理。2022年,我们从第一天就开始行动,及早谋划、提前布置,将工作抓在平时、落实在日常。针对1-2月气象条件不利情况,全省积极行动,提前谋划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管控工作,提前调整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区,优化销售布点;加强监测分析研判,除夕夜每小时分析一次,大年初一、初二、初三连续3天调度各地环境空气质量保障等情况。组建工作组开展暗访暗查和专项巡查,对各县(市、区)除夕、初一空气质量状况实行单日排名通报;加强部门协同巡查,生态环境、经信、公安、住建、交通、应急、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全省出动49.9万余人次,检查点位28万余个,劝阻6.6万余人,处罚2400余起。同时,强化宣传引导,烟花爆竹管控取得近年最好成效。1月1日-2月26日,全省PM2.5浓度47.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7%;优良天数率82.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全省21市(州)共出现210个污染天,较去年同期减少131天。

(二)以时保天,拟出台环境空气质量积分排名办法。为全力争取更多优良天,遏制重度及以上污染天,将空气质量目标管控任务细化到每一天、每一时,我省将进一步深化大气环境质量“以时保天、以天保月、以月保年”,出台环境空气质量积分排名办法,综合考虑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每日排名、月度改善幅度排名、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常态化管控目标完成情况等因素,对各地环境空气质量每日积分,每月通报,年终统一考核。强化环境空气质量激励约束,按照“后进补先进”原则,进一步发挥大气资金激励作用。

(三)分级分类,强化差异化管控。近期,省政府办公厅修订出台了四川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我们将按照预案要求,进一步开展全省大气污染源清单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更新工作,将涉气重点企业全部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管理。加快推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树立绿色标杆企业,成熟一批审核一批,实施差异化管控,既有效减少污染排放,又使标杆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四)“千人进万企”,帮服提升治理水平。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多、要求高、工艺涉及范围广,近年来,我们持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梳理了一批企业在大气治理中存在的难点、痛点。今年,我们将联合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共同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方案、送服务”行动,组织千名专家,进企业、进园区,对重点企业实施“一对一”帮助服务,帮助解决制约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综合治理的技术难题,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出台重点行业“一行一策”综合整治指导意见,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同时,持续强化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4月起提前实施臭氧污染防控攻坚,加强冬季大气攻坚精准服务。会同经信、住建、交通和公安等部门继续开展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专项整治和打击黑加油站行动。

(五)夯实基础,强化科学治污。加快推进大气环境治理能力和现代化体系建设,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撑,精准调控大气污染减排。加快基础能力建设。构建由104个国控站、230个省控站、3000个空气质量网格化微站、15个组份站组成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快建设重点区域高空视频监控,添置雷达走航车、机动车黑烟抓拍设备等。加强污染源解析,精准锁定污染源。强化科研成果运用。全面完成“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加快建成精细化动态源清单,充分发挥四川省空气质量调控综合决策系统作用,边科研、边产出、边应用。依托国家西南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持续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强化专家精准指导。整合在川科研院校技术力量,邀请张远航、贺克斌、柴发合等国家级院士专家团队常年指导,充分发挥成都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六)严格督察执法,形成震慑效应。2022年,我们持续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新一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内容,持续推动大气环境问题整改。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更新技术设备,提高涉气重点企业自动监控设施安装率,强化排污源的在线管控,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效率。加强大气法规政策宣传培训,加强柔性执法,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执法。持续开展“四不两直”暗查暗访和专项巡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反复整改不到位的,严格依法依规查处。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作主题发言

图片1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成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近年来,成都市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作为生态惠民的一号工程高位推进,坚持铁心布置、铁面检查、铁腕执法,以铁的作风强力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81.9%、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PM2.5浓度降至39.8微克/立方米,臭氧等其余五项指标达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是2013年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以来最好水平。今年截至2月28日,优良天数42天、同比增加3天,PM2.5浓度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6%,综合指数4.33、同比改善21.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62位。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移动源愈来愈成为影响成都空气质量的主要贡献者。当前,我市机动车保有量633万辆,位居全国第二,近五年年均增长30余万辆左右。根据我市最新源解析结果,移动源对NOx排放贡献为87%,主城区高达97%,对PM2.5的综合贡献为37.9%,冬季达到41.5%,机动车使用强度明显高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针对这个实际,我们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油路车”全链条监管,在2021年度移动源污染防治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有力助推空气质量改善。主要做法有: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移动源污染防治作为专章,对城市低碳公共交通体系、物流基地外迁、机动车排放标准、车辆油品监管、区域限行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市委、市政府将移动源污染整治纳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八大行动”之一,制定移动源污染防治总体行动方案(2021-2025年)和2021年专项整治方案,配合老旧车淘汰、新能源汽车推广、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等实施方案,形成“1+N”方案体系,为移动源污染治理提供法治和制度保障。

 二是提升油品质量。油品质量升级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举措,治尾气先提升油品质量。我们提前两年全域供应国VI(B)车用汽油,完成全市加油站油品置换。持续开展加油站全覆盖抽检,2021年抽检成品油和车用尿素1194批次、合格率达99.4%。坚持打“三黑”,即打击黑油、黑加油站、黑加油车,侦破相关案件11起,移送起诉15人,查获劣质油近400吨。

 三是优化车辆结构。制定全市新能源车推广应用方案,在公交、出租、道路客货运等领域加大推广力度,2021年新增新能源汽车10.8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4万辆,占比提升至4.2%,建成充电桩6.1万个、充换电站1413座,车桩比达3.9:1。引导激励存量老旧燃油汽车淘汰更新,采用限行管控、经济激励、强化执法等手段,淘汰国III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9万余辆。提高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标准,8个区(市)县全域禁用国III以下机械,倒逼国I及以下老旧机械占比由2018年的13%下降至6%。

四是强化监管执法。坚持“人防+技防”,强化在用车辆监督执法,常设23个路检点,安装25套遥感监测和黑烟车抓拍设备,2021年抽检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130余万台次,处罚2.3万辆,柴油车抽测超标率下降至2%,汽车排放检验合格率提升至95.6%。出台绿色加油站评选标准,推进绿色标杆加油站创建,全覆盖检测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运行情况,240座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装置安装联网,加油站、储油库油气回收合格率上升至99.3%。强化全市86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的线上线下监管,处罚违法检验机构1家,处罚金额21.8万余元。

 五是推动清洁运输。大力发展绿色配送,大幅提高配送车辆新能源车比例,获得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称号。积极推动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里程达558公里,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45%。积极引导绿色出行,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分担率超65%。加快推进“公转铁”,建成双流综保区、彭州石铁物流铁路专用线2条,铁路货物到发量同比增长9.7%。积极优化功能布局,完成“中优”区域2个普通仓储物流项目外迁。

今年,我市将以《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为遵循,研究制定“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方案,谋划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三个标志性战役,开展PM2.5和O3、NOx和VOCs两个治理协同。实施以“控总量、推新车、淘旧车、限通行、优油品”为主的移动源污染治理,推进“一行一策、一园一策、一企一策”涉气工业源综合整治,提升施工扬尘、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面源精细化管控水平,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从源头上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厚植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绿色生态本底。

自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明祝通过视频作主题发言

图片2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自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生态环境厅精准指导下,我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主线,牢牢抓住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这一关键,强化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圆满完成秋冬季大气攻坚任务,新的一年开局良好。2021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90位,在全省排第18位,PM2.5年均浓度较前三年均值下降4.8%,优良天数率增加1.1个百分点。今年1至2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PM10同比分别下降20.8%、29.5%;在全国168个城市排第81位、同比上升54位,优良39天、同比增加12天。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推动。书记、市长高度重视空气质量变化,每天关注蓝天之眼,随时在工作群里指挥调度,以“四不两直”方式暗查暗访。范波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上要求有关副市长立下军令状;曾洪扬市长在市政府常务会上要求全力以赴确保攻坚任务完成;其他市领导及时深入各自分管领域积极开展强化督导。

二是有关部门全力协作配合,多举措联动管控。经信部门督促落实“一厂一策”管控措施,推动工业企业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公安部门加大违法车辆查处力度,实施柴油货车绕城远端分流,春节期间在重要路口设卡检查、重要场所专人盯守烟花爆竹;人社部门推动落实机关事业单位错峰上班;生态环境部门成立5个组开展重点帮扶,利用遥感检测、黑烟抓拍系统加强对机动车监管,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区域排放标准由国I提高到国II及以下,利用可视化监控系统对露天焚烧实施全天候监管;住建部门对全市280个建筑工地实施“网格化”管理,每个工地确定一位网格员;交通部门加强对汽修行业日常巡查,对重要国省干道实施不间断洒水降尘;城管部门督促所有渣土运输车安装GPS定位系统,新能源渣土运输车占比达35%,城市道路实施提级管控清扫洒水、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完成机关事业单位餐饮油烟在线监测安装。

 三是工业企业积极响应,主动作为效果显著。针对极其不利的气象条件,全市工业企业积极响应号召,攻坚克难,奋力夺取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胜利。四川久大制盐有限公司拆除10蒸吨燃煤锅炉2台;工业企业低挥发性有机物完全替代72家、部分替代37家;50户砖瓦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建筑施工工地严格执行应急响应要求,为打赢这场攻坚战作出巨大贡献。

2022年,是我市环保翻身仗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更加突出精准防治、科学防治、依法防治,持续抓好污染防治攻坚,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在工业源整治方面,拉出重点工业企业清单实施深度治理,组织一批基础条件好、治理水平高的企业争创B级绩效企业,加快砖瓦、恐龙彩灯等行业提档升级。在扬尘源治理方面,加快智慧工地建设,严格落实“六必须、六不准”要求,道路清扫保洁分级管控,重点路段落实专人负责,开展运渣车专项执法行动,严查带泥上路、沿途洒落等行为。在移动源整治方面,依法推动秋冬季机动车常态化限行,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加至4000辆,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电子围栏,淘汰国III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5000辆以上。在面源整治方面,继续强化市、县、乡、村四级督导机制,严格落实全域全时露天秸秆禁烧,加快推进大中型餐饮企业油烟在线监测安装,落实烟花爆竹全域禁燃禁放要求。大气环境质量事关民生福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坚持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实现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排名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90名,力争前80名的目标,让自贡蓝天常现、繁星闪烁!


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政作主题发言

图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2021年,达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解决工业领域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导向,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加突出精准治气、科学治气、依法治气、系统治气,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按照会议安排,现就达州市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做法作一介绍。

一、突出一个“高”字。一是政治站位高。达州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抓工业领域整治作为践行对党的忠心和对人民初心的具体行动,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程度。二是推动层级高。针对重点工业企业问题,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研究部署、坐镇指挥、调度推动、实地检查。2021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研究工业领域问题6次,市分管领导专题研究12次,一线调研、暗访和督导30余次。各县(市、区)主要领导靠前指挥调度,亲自带队检查。三是工作标准高。修订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一厂一策”实施方案,对工业领域减排、监测、驻厂、监督等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制定了应急响应方案7个,细化工业管控措施100条,实现应急方案联动、措施互动、同频行动。

二、突出一个“早”字。一是谋划部署早。年初提早制定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聚焦重点时段和重点工业领域,针对工业企业臭氧防控、秋冬季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等制订专项工作方案,严格落实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层层有人抓,环环有落实。二是预警发布早。与气象部门、监测中心站建立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数据共享平台,启动专家联合会商机制,根据省相关部门和专家建议,提前24小时发布预警。全年发布黄色预警8次、橙色预警6次。根据预警级别,对所有纳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的重点企业按照“一厂一策”提早进行生产优化。三是管控介入早。针对“工业源”,入冬前就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完成建成区14台燃煤小锅炉淘汰,完成18家重点企业用能在线监测接入和用电监控,建立工业源专项整治旬(月)报制度,常态化开展评分管理和服务督导。

 三、突出一个“准”字。一是监测分析准。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固定式激光雷达、环境空气微站、扬尘智能管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监测重点工业企业周边各项指标变化。去年,印发各类分析报告100余份,精准分析大气污染成分、区域、成因和趋势。二是应对措施准。根据监测分析数据,及时调整工业企业管控等应对措施;根据气象条件,及时采取焰炉、火箭弹、无人机作业等方式,精准降雨除霾;根据预警成因,精准启动行业整治和执行“一厂一策”。三是责任落实准。启动橙色预警时,针对达钢等涉气重点企业实施24小时驻厂帮扶+线上帮扶,确保减管控措施到位。生态环境、经信、城管、住建、交通等部门昼夜巡查,相互监督,形成合力,查出问题及时交办、移交、迅速整改。

 四、突出一个“严”字。一是管控严。在年末大气污染防治“七天保卫战”的特殊时期,对工业企业驻厂实施全覆盖,对在线监测实施24小时网上巡检,每天早中晚分别开展一次调度。二是处罚严。对发现的各类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2021年全市在工业领域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71件,处罚款1161万元,实施配套办法案件19件(其中实施查封扣押案件13件,实施限产停产案件3件,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案件3件)。三是问责严。出台《达州市2021年提升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办法》,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年终部门绩效考核,印发工作通报12期,约谈县、区分管领导2名,责任单位15个,2人在“阳光问廉”节目上红脸出汗。今年,达州将进一步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市州先进经验,通过“改、关、搬”对工业企业进行分类施治,同时,进一步强化辖区政府对辖区企业大气污染防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意识,强化重点排污企业环保监管,确保工业企业废气排放监管工作到人到位、落地落实。

(文/图 尚梅柱 李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