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清晨,朝阳初起,城区内绿意葱茏,公园广场上人们欢快晨练,迎接美好的一天;傍晚,夕照红霞,磁湖碧波荡漾,人们漫步湿地公园,享受着悠然自在的闲暇时光……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主动扛起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不断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让鸟儿自由飞翔,让碧水清波长流,让绿色成为底色,一个天蓝、地绿、水秀的黄石正迎面而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正以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遏制各类环境风险隐患,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减污降碳等关键性目标任务,厚植黄石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持之以恒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硬仗

一泓碧水展新颜。

近日,我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项目通过验收。此次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项目专项验收评审会,由黄石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会上,项目承担单位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汇报了项目验收相关内容,大冶市、阳新县、黄石港区、西塞山区、新港园区等参会单位对溯源情况提出意见建议,随后专家现场进行质询、评审,同意黄石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项目现场通过验收。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长江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管”,综合施策、分类施治,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市已完成全市507个长江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分类工作,制定并印发了黄石市长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树立排污口标志牌,全面整治我市长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397个排口,整治率达78.3%。

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只是我市全力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市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如今水质改善,江豚腾跃,母亲河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市生态环境局通报,今年前十月,我市长江风波港断面(西塞山区)、长江上巢村断面(阳新县)、富水富池闸断面(阳新县)、大冶湖大冶湖闸断面(新港园区)、高桥河港口桥断面(大冶市)等国控断面水质累计均值均为Ⅱ类。省控断面中,王英水库水质达到Ⅰ类,富水十里湖(麦口)断面为Ⅱ类。

今年以来,我市开展水质达标治理攻坚,通过加强督办指导、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等手段加快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顺利完成主要水污染物减排任务,同时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通过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跨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手段,做好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的文章。

用心、用力、用情,以优良生态环境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黄石一以贯之。

隆冬时节,东楚大地依旧空气清新、绿意融融。截止12月23日,我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综合指数等管控指标均同比改善,在全省排名均有提升且同比改善幅度全省靠前。其中PM2.5浓度均值为30.7 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8%,;PM10浓度均值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二氧化硫浓度均值为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8.6%;二氧化氮浓度均值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3%;一氧化碳浓度均值为1.2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3.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87,同比下降8.9%。

数据闪亮耀眼,变化振奋人心。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启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帮扶工作,重点组织对全市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突出问题开展抽查整改;加大噪声防治力度;大力推进碳市场建设。同时在全省率先制定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标准;推动全省首家汽修钣喷工序共性工厂——大冶市汽车维修钣喷中心“绿岛”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加油站油气回收三次改造工作,以点带面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目标。

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环保攻坚,无不铭刻着黄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铿锵足音——

2022年我市新增完工土壤修复治理项目7个,面积5240.79亩。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的22个项目中,已完工20个,累计已支付中央财政资金5.2亿元。2022年度新增策划储备土壤项目13个,已纳入中央土壤项目储备库8个、地下水项目2个,入库项目个数及总投资额均位列全省前列,治土的“黄石模式”继续在全国得以推广!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是重大民生工程,更是重要政治任务。今年以来,我市聚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构建起了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使生态环境指标逐年向好、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执法“亮剑” 维护污染防治治理成果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生态成绩的背后,是一幅幅天蓝、山绿、水清的生动画面,是市委、市政府孜孜不倦的奋力追求,也是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不忘初心的努力和坚守。

今年10月下旬的一天,市生态环境局秸秆巡查组对阳新县黄颡口镇秸秆禁烧情况回头看,发现黄颡口海口村两处黑斑仍未翻耕,巡查小组立即通知镇负责人到现场处置,督促镇政府对违法农户依法处罚,并要求迅速组织翻耕。

黄颡口镇政府当日对违法农户分别处以500元和2000元罚款,并组织对黑斑进行翻耕。这也是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加大秸秆禁烧力度,要求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理的第一起罚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系统正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执法保护生态环境,守护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

今年6月下旬,市生态环境局开发区·铁山区分局收到一起反映某食品公司生产噪声扰民的信访举报。执法人员迅速对该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并委托第三方监测机构对企业厂界实施布点检测,发现该公司冰水机强烈轰鸣声超出夜间排放限值,执法人员立即对现场进行证据固定,并依法进行查处。这是2022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施行后,我市查处的首起工业噪声违法案件。

今年8月,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随机抽查某新材料公司废气排放情况,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发现该企业所排放废气存在超标情况,随即对该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以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一般始于行政处罚案件作出决定之后。而在此案办理过程中,市生态环境部门采用“同时调查、同时启动、同时追责”的模式,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启动生态环境损害索赔程序,该案也成为黄石市行政处罚案件办理过程中同步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双案并查”的案件。

今年11月中旬,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利用污染源在线监管平台巡查,发现某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废水总排口在线监测数据长期处于低位值且无明显波动,或出现数据高值后又立即陡降的异常情况。最终确定该公司为避免在线监控数据超标,长期用自来水冲洗在线取样口,造成数据达标的假象。为此,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联合市公安部门,对该公司涉嫌干扰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开展现场调查取证,这也是我市查处的首例环保在线监测数据造假案……

向污染开战,用铁腕执法守护好绿水青山!

今年前11个月,我市生态环境领域共立案192件,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47份;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161份;下达处罚决定157件。全市共实行查封扣押案7起,限产停产3起,移送行政拘留3件,移送涉嫌犯罪5件。同时排查长江入河排口507个;参加生态环境部的夏季帮扶6批次,检查企业82家,发现167个问题,整改率100%。

同时,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383家,发现环境问题243个,已整改219个,处罚11件,危废涉嫌犯罪案件3件,在线造假案涉嫌犯罪案实现0的突破。

秸秆禁烧工作强势逆转,市生态环境系统72名干部两轮入村驻点帮扶,对各重点县(市、区)开展全天候全方位巡查,有效抑制住了上半年高发多发火点黑斑的势头。推进执法大练兵、创新AB角执法模式,实施生态环境领域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先后出动2510人次,检查企业1343家次,排查出隐患问题221项,完成整改173项……

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市生态环境部门正以执法“亮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黄石。

优化服务 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行简政之道、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市生态环境部门正以实际行动,助力黄石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在市生态环境局的牵线搭桥下,黄石市汽车绿色钣喷中心示范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占地12亩,总投资1.1亿元,拟建设钣金喷漆与汽车美容装具维修中心及配套环保设施。项目设计30条汽车喷漆烤漆生产线,使用先进工艺和环保油漆,废气收集处理率可达到99%,项目建成运营后,可安排就业约200人,三年内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9000万元。

这是市生态环境局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元至11月,该局外出招商10次,接待来黄客商近40批次。累计审核确认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个,总投资17.8亿元;注册项目3个,总投资36.5亿元;开工建设与投产项目1个,总投资3.5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招商引资工作任务,位居全市部门考核第一方阵,已经签约的项目具有较高的“含绿”量,有力助推了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

这几天,又有一则喜讯让人雀跃,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发文通知,黄石市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56个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之一,在全省5个试点中,黄石市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不仅是唯一一家以行业类型入选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的项目,也是唯一一家以市生态环境部门为实施主体的创新项目。

市生态环境部门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力军,一方面始终坚持“严格公平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坚持为守法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服务上始终坚持做到有需要时有服务、无需要时不打扰。

为助力稳住经济大盘,市生态环境局通过腾容量、优审批、勤帮扶、扩三争等多种手段,锐意推进改革创新——

暖心服务有温度!创新推动排污权抵质押贷款,印发“致全市排污单位的一封信”宣传办理流程,目前已为企业发放2笔共计600万元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三季度以来共使用COD164.78吨、氨氮22.30吨、二氧化硫7.92吨、氮氧化物25.35吨、挥发性有机物41.97吨,助力92个项目顺利通过环评审批。

贴心服务有力度!制定出台了《黄石市建设项目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正面清单(试行)》、《黄石市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服务水平评定实施细则(试行)》和《黄石市小微企业打捆环评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三项制度,不断加速项目环评审批落地,节约小微企业环评成本,提升环评机构的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实施告知承诺制环评审批51项,约累计减少技术审查时间255个工作日,完成阳新县第一批制鞋企业的打捆环评审批。

舒心服务有深度!积极开展“一把手周末跑工地”活动,收集问题33个,目前已解决24个。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收集问题205个,目前已解决197个。创新成立新港环保工作专班,为园区提供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服务,做好新上项目环保手续“帮、带、办”;集中化解全市铝型材行业铝灰处置突出难题,帮助沪士电子解决三氯化铁与劲牌持正堂共享共用共储问题等。实地调研“双千”企业26次,推进解决了大江环科、绿邦环保等“双千”企业的项目建设、税费等有关问题;帮扶长投五行、众净环保等铝灰处置企业建设达产。

细心服务有精度!从去年4月开始,市生态环境局启动干部职工与企业技术骨干“双向挂职”工作,9名人员前往大冶有色等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另有9名相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的技术骨干也来到市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挂职锻炼。“双挂职”工作一年来,环保干部职工针对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环保手续办理、环保设施技术改造、厂群环保矛盾、环保政策理解、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促进帮扶工作,共帮助前往挂职的企业解决环境难题30余项,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向上争取有高度!制定印发《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建立“三争”工作月协调、季通报机制,完善“三争”考核奖励办法,共争取到省级以上政策5项、项目14个(含3大类)、上级资金共计2亿元。同时,全面摸排79家节能环保企业情况,谋划环保产业链节能环保项目42个,纳入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项目库管理27个。

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市生态环境部门以主动担当,促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做优做强。

共同缔造 共享美好环境幸福生活

民生跟着民声走,环境幸福指数一路升。

每周的固定时间里,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网格员汪金安都会来到黄石港区师院社区,就前期收集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访。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前期收集到的后山路灯不亮、早餐店烟囱扰民等问题已全部处理完成。他表示,将继续把问题从“你的和我的”变为“我们的”,把“要我做”变为“一起做”。

一支笔、一个本、一部手机,收集着社情民意;一张嘴、一双眼、一身本领,投身网格管理与服务,这是市生态环境网格员工作的缩影。他们坚守网格这一工作阵地,化身“联络员”“宣传员”“守护员”,倾情倾力服务群众,形成辖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工作格局,通过解决群众的“房前屋后”生态环境问题,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环境,真正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百姓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根据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响应,于今年9月初迅速在黄石港区启动派驻生态环境网格员,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活动,进一步发挥33名生态环境网格员的“前哨”作用,要求生态环境网格员定期走访网格内群众、企业,收集大家各类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需求、困难、意见和建议。

工作中,市生态环境局网格制度创新“三议”,即与群众商议、与社区商议、与相关职能部门商议。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先是由网格员现场受理,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再与社区沟通,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涉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由网格员与相关职能部门商议,同时邀请群众代表、社区干部参加,共同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及时向群众反馈处理情况,并跟踪督促落实。同时,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宣传员”的作用,以各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常识,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缔造美丽家园。

两个多月以来,市生态环境网格员入社区走访共计275余次,解决问题103个,其中重点协调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类问题25个、餐饮油烟类问题26个、噪音类问题17个。通过解决群众的房前屋后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生态环境保护更需要全民协力!

今年,市生态环境局继续通过组织实地开放四类环保设施,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环保工作“接地气连民心”,助力绿色发展和美丽黄石建设。目前,黄石市共有4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分别是湖北省生态环境厅黄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瀚蓝(黄石)固废处理有限公司、黄石凯迪水务有限公司、大冶有色博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我市还将逐步拓展开放行业和领域,推动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设施单位,尤其是石化、钢铁、电力等公众广为关注其环保治理成效的企业参与设施开放。

今年,市生态环境局围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主题全面启动六五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推出“生态环境保护四个一”主题文化宣传,即:一个生态好故事、一组生态环境美图、一位生态环境好人、一堂生态环境主题实践课。“生态·映像”人与环境摄影大赛共征集330幅(组)作品,参与人数为772943人,累计投票624672票。黄石市生态环境吉祥物征集收到来自湖北、重庆、河北、广西等地以及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高校的100余件作品。生态环境主题实践课堂评选活动共收集到32所学校报送的35堂生态环境主题实践课作品,参与人数745812人,累计投票223095票。

今年,经过精心组织评选,超萌的黄石市生态环境吉祥物“绿奔奔”形象发布,“绿奔奔”以黄石市的“青铜韵”、“香樟树”和“石榴花”相结合创作,它活泼可爱,不停“奔跑”的形象,展现出我市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也彰显出黄石人民不断向幸福奔跑的涵义。小巧可爱的“绿奔奔”展现了我市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跃然纸上,渲染出“国家森林城市”“青铜故里”“文明低碳向未来”等一系列黄石市生态环境形象……

共建、共治、共创、共享。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已成为东楚大地共建共享、人人有责的工程,坚定不移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低碳日益融入生活,黄石一直在路上!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