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使用的拉丝小拖车,是我们车间维修工利用废弃的灭火器推车改造而成的。这个小工具,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减少了扁丝磨损,降低了废丝率,真是一举多得。”海化集团塑编公司圆织车间维修工赵复军自豪地说道。 挑战降本新的制高点,实现增效新的里程碑。今年以来,圆织车间以集团公司“降本增效提质年”活动为抓手,通过精细管理、深挖内潜,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实现多点开花,亮点纷呈。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最理想状态是双赢,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圆织车间从关注细节入手,取得了显著成效。 44、45号大十梭圆织机安装完成后,卷布机控制器位于送丝架尾端1.6米高度,操作工更换丝管时,极易发生磕碰。车间带班长袁冰与电工单溪华经过多次论证,将原装控制柜安装位置调整至卷布机一侧,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 大十梭圆织机袋布卸辊时重量达850kg左右,落地瞬间冲击力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挤压伤害,需多人协作才能完成卸布流程。车间挡车工李玲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每台卷布机下部两侧安装固定装置,卸布前对袋布进行先期固定,减少袋布辊落地冲击,降低安全风险。 “小六梭圆织机凸轮壳拆卸难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圆织车间副主任王光林高兴地说。 车间维修工朱金军根据多年维修经验,利用废旧零配件,自制凸轮壳扳手和立柱六棱角,解决了小六梭圆织机凸轮壳因空间狭小拆卸困难问题,实现了除隐患、降成本、创效益。 通过脚踏实地、多措并举,圆织车间连续两个月夺得公司安全生产流动红旗。 圆织车间秉持“实干、精细、效率、效益”的工作理念,通过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协调扁丝质量等,持续推进工序提产增效能力。7月份,圆织袋布产量超计划42吨,23万米,机台均产量提高6%以上;吊带产量超计划19吨,机台均产量提高16%左右。 “增加产量定额注定是场硬仗,首先要保障设备运行效率问题,尽量减少设备坏损率;其次要解决扁丝质量与供应问题,减少磨损丝与问题丝,确保不同规格扁丝及时供应。”圆织车间主任任宝军敏锐地观察到了制约产量提升的问题所在。 “针对这两项问题,我们一是细化车间设备维修计划,增加设备维护保养频次,定期更换易损配件,避免设备带病运行;二是与抽丝车间和丝库做好协调,减少双头丝与磕碰丝,根据生产要求及时协调扁丝供给,确保工序机台合理运行。” 1-7月份,圆织车间产量2734吨,产生废丝40吨。废丝率居高不下一直是圆织工序多年来无法破解的难题。 “为降低废丝率,从本月开始,我们注重在细节处改进工作方法,一是协调抽丝工序,减少磨损外袋使用,盛装扁丝外袋全部换新;二是协调丝库,减少转序过程中扁丝磕碰现象;三是车间内杜绝丝袋地面直拖,使用专用拖车,防止磨损;四是统一使用标准,扁丝漏出铜管方可割丝;五是严格考核措施,实行单人单车单班计量,废丝量与个人工资系数挂钩,粗略估算,月可节约废丝2吨左右。”车间主任任宝军介绍。 “一经一纬莫离方寸,一丝一线不差分毫。”这是圆织车间质量提升的目标和方向,也是塑编人对质量的态度和追求。
来源: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