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海碧、风景秀丽、沙细滩软、水清潮平、风光旖旎,海与滩相依相偎,人与景相映相衬……这是山东省荣成市滨海公园的美丽画面。谁能想到,原来这里只是海边的一片荒滩沼泽,杂草丛生。
荣成市启动环境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后,积极打造蓝天、碧海、白沙滩风景线,突出“生态、自然、和谐”的理念,如今已经成为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滨海生态公园。
在荣成市樱花湖体育公园,湖里五颜六色的帆船乘风破浪,岸边步道上游人如织,不时有水鸟掠过天空。每到入冬,会有上千只来自西伯利亚的大天鹅纷纷来到樱花湖栖息越冬,在镜子般的湖面上上演“樱花湖之恋”。
樱花湖体育公园是荣成市投资1.7亿元建设,对1.2平方公里的城市湿地进行生态修复,与周边6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同步治理保护。以樱花为主题,栽植20多个品种、1万多棵樱花树,布设“樱花漫道、樱花草坪、樱花林”等景观。按国际标准打造6公里环湖自行车道,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举办马拉松、自行车、无人机等多项高规格赛事,并通过央视体育频道现场直播,全景展示了“自由呼吸·自在荣成”,极大推介了城市品牌。
沼泽地变身城市“会客厅”,体育公园成为城市“展示窗”,是荣成市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
三面环海的荣成市,海岸线492公里,约占山东的1/6,海域面积5030平方公里,沿海分布着10大海湾、10个天然海水浴场、115座岛屿,拥有绿色生态养殖58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12家,是中国海带之都、中国海洋食品名城,水产品总量连续41年居全国县级首位。
海洋是荣成最好的资源禀赋,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近年来,荣成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深蓝、零碳、精致、幸福”现代化新荣成为引领,正确处理陆域与海洋、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坚持规划先行、陆海联动、防治并重,近岸海水及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连续多年100%,空气质量稳定达到Ⅱ级标准,综合质量连续4年位于全省前列,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称号,市辖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被评为国家级“两山”基地。
完善顶层设计,提升监管效能。为解决水利、环保等部门“九龙治水”问题,整合河长办、湖长办、湾长办,成立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在镇街设立专职办公室,把全市水系责任人落实到27名市级、233名镇街、695名村居干部。建立了调度考核等机制,并将河湖湾管员和环境网格员等4类队伍整合,搭建河湖湾长制综合管理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司化运营,实现了河湖湾一体管护。近两年,排查整治问题2600多个,问题处理效能提升50%以上,在全国河湖长制高峰论坛、全省河湖长制现场会做典型发言,被推荐为山东省“改革品牌”。
加强陆海统筹,推进源头治理。深入推进陆源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修复、环境风险防范,重点实施“一减一增一提”行动。污水减量,在工业污水上,实施14个领域整治提升,先后关停海带作坊、干海产品晒场近千家;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智慧环保综合管控平台,将300多处重点污染源纳入在线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管控。在生活污水上,推行城镇和农村一体化整治、改厕和污水一体化处理,投资20多个亿,新扩建7处污水处理厂,全市537个、超过68%的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全省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县、整县域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县。岸线增绿,投入22亿元,实施了21个岸线修复项目,引导600多个小加工、小冷藏项目从沿海退出,拆除建筑物70多万平方米,修复海岸带26公里,恢复自然岸线20公里。治理提质,编制“一湾一策”管护方案,开展渔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大力推行生态立体养殖,设置岸滩网格423个,常态化开展“净滩行动”,推动陆地环卫向海湾延伸。
注重社会参与,凝聚共治合力。将海洋生态保护纳入全市产业生态、社会治理和幸福共同体建设体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与党建引领结合,市直部门成立了21个党员志愿服务队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全市695名村级河湖湾长全部由村“两委”成员担任,以“党建红”守护“海湾蓝”。与信用建设结合,依托在全省率先建立的社会信用体系,将倾倒垃圾等行为纳入信用监管范围,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社会共识。与“双城”创建结合,将海洋生态保护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复审自查范畴,聘任“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监督员、民间河湖湾长101名,成立22个社会志愿团队,每年发动志愿者参与海湾环境整治3万多人次。
文:威海市生态环境局荣成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