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景观绿化里程245公里,种苗基地265处,年平均建设任务高峰时期达到了37万亩,2011年—2017年,累计完成137万亩以樟子松为主的造林任务,县境内交通干线、工矿企业、农田防护林林网绿化全覆盖。

数字体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治沙造林的“多伦模式”,体现出绿色体制机制政策效应的不断叠加释放,生态效益、绿色经济有思考,有实效,回头看多伦县的治沙固沙造林实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固沙兴业的“样板”。

春天,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伴随着温暖的阳光,此时的多伦展现出了无限的魅力,绿油油的樟子松、翡翠般的湖泊。站在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滦源镇项目区观景台,放眼望去,一条条绿带,诉说着多伦县治沙造林的故事,也点亮了草原的春天。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昔日风沙地变身“北京后花园”
        多伦县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南端,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全县总土地面积3863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旗县,也是海河流域滦河水系的源头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多伦县的生态环境一度急剧恶化。据2000年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县风蚀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7%,形成东西走向的三条大沙带。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给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2000年,国家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多伦县成为祖国北疆大规模生态建设发端地。这十年,多伦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建设速度相对较慢,生态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明显偏低。2011年,多伦县启动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把建设美丽多伦和京北绿色屏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举全县之力治理411.8万亩沙化土地,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和初具规模的林沙产业体系,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融合互促的绿色发展之路。

        为顺利推进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建设,多伦县将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发展之道、惠民之要,坚持制度引领,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林业发展推动生态大县建设的决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分工落实方案》《多伦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32个制度性文件,编制了《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实施管理办法》,以加速、提质、增效为目标,构建起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一体推进制度集成、机制创新,先后确定“生态固基”“生态立县”“生态大县”“生态强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区前列”等阶段性目标。历届县委、政府不断完善思路举措,坚定誓把“沙地”变“绿洲”的信念,打响防沙治沙“持久战”,将400多万亩沙化土地牢牢锁住,形成了独特的“多伦模式”。
改革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打造经济生态复合型林业 
        按照“三生统一”“三效结合”的原则,多伦县精准定位构建固基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的思路。工程建设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了多功能、多效益的复合型林业体系。通过改革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企业、农民、合作社各类主体参与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资本化运作,盘活林业经济,为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成功解决了传统林业面临的 “活不了”“投入少”“管不住”和“富不起来”的四大难题,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三大特点,极大地推动了造林质量,提升了建设速度,成为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典范。

        “规划产业化”。从林种树种选择到低产低效林改造,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下种养业、林副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业和种苗产业,着力打造经济生态复合型林业,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来自林业。
        “建设市场化”,解决“投入少”的问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谁有苗木谁承包、优先选择县内农民林业合作社承包造林工程”等措施,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费用支出,造林全部采用当地繁育的苗木,造林成本大幅下降。
        “技术标准化”,解决“树活不了”的问题。国家投资的工程采取“花钱买活树”的方法,社会投资的工程采取“谁造谁有、严格验收、及时定权”的方法进行。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超过90%。
        “经营资本化”,按照造林合同兑现造林补贴,成立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林权流转变现等业务。林木所有人可以通过林权交易平台对其林地进行评估挂牌,林地自由流转,真正让林业成为一项富民产业,全县集体、企业、个人樟子松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
        “建管统筹化”,解决“管不住”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行全年禁牧,建立健全四级管护网,依法打击破坏生态项目区违法违规行为。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在管用的方法上动脑子”,确保林业生态建设的稳步推进
        以加速、提质、增效为目标,打造固基林业;围绕旅游活县,打造景观林业;围绕兴林富民,打造经济林业。布局“六区两线一基地”, “沙区”重点安排在县境内三条大沙带内,进行宜林荒沙新造林和老项目区升级改造;“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区”以多伦湖、大河口水库库区和滦河、吐力根河、黑风河两岸及旅游景区为重点进行造林景观绿化,为发展全域旅游创造条件;“城镇村屯绿化区”以诺尔镇为中心,带动辐射其他四个乡镇所在地绿化,提升城市品位。村屯绿化是改善、美化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的自然村;“农田防护林区”对全县76万亩耕地按照12%的比例配齐防护林,保护农田提高单产;“林沙产业开发区”依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提升经济效益;“工矿植被恢复绿化区”对全县工矿企业厂矿区与采掘区,按照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步建设原则完成造林恢复;“两线”重点抓好县境内的铁路、公路沿线两侧通道景观绿化;“一基地”新建与扩建以樟子松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打造京北坝上地区苗木有形市场,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沙产业发展为动力,努力提升林业建设与保护的整体活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和初具规模的林沙产业体系,实现大生态目标。

        从防沙造林,再到发展经济生态复合型林业的两个十年,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的实践创新,极大地激活了全民参与植树的热情。机制释放的活力,带活了生态林业全盘经济效益,实现了县境内交通干线绿化全覆盖,工矿企业绿化全覆盖,农田防护林林网全覆盖。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频共振,绿色发展带来了红利
        十年树木,曾经的百万亩樟子松都已长成葱郁大树。从漫天黄沙到青山绿水,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防沙治沙“持久战”已转为“歼灭战”。

        如今,多伦县林地面积已由54万亩增至2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增加到现在的37.9%,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提高了空气质量,降低了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丰厚独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了生态资本、产业优势。
        依托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多伦县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深入推进沙产业,不仅加快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带动了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广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当地农民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最早承包荒山治沙造林的诺尔镇新民村村民马云平带领村民成立了合作社,他说,“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收入,我们的树苗冠形好、成活率高,每年春天前来购买树苗的客商很多,我们还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养殖黄蜂、鸡、鹅等,还有林副产品加工业。合作社有林业施工队,利用我们的种树经验,走出多伦,去外地植树造林,日子好过得很嘞”。2017年马云平还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今年一入夏,游客就特别多,我的农家乐40多间房住得满满的,收入翻了好几番。”吃上了“生态饭”的曲家湾渔村村民李玉民说起如今的幸福生活,脸上乐开了花,村民们开始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红利。
        治沙造林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人们开始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生态建设活动。沙地少了、林地多了,沙尘少了、降水多了,优美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驾车穿越多伦县,随处可见大片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间,掉落的松塔躺在厚厚的松针落叶上,旁边间或冒出一株蘑菇,或者钻出一棵樟子松幼苗,林间还常见狍子、狐狸、獾和野鸡等野生动物,一个林地自然生态群落正在悄然构建,成为全县农民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