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6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李岳东担任主发布,介绍了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关情况。


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地,去年以来,四川省厅会同住建、水利等省直部门始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2022年是PM2.5浓度最低、重污染天最少的一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最好的一年,是生态环保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155项第一轮中央督察整改任务已完成152项,69项第二轮中央督察整改任务已完成43项,国家移交的72个长江黄河生态问题已完成64个。并且启动了17个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低碳产业化、产业低碳化”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全省累计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突破3600万吨、成交额突破11亿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2年,四川省有1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数量居全国第一。

据了解,2022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最好水平,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Ⅱ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75.4%,基本实现以Ⅱ类水为主体的水环境格局。

据生态环境部初步核定,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断面202个,占比99.5%,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优良率位居全国前列。10个跨省共界断面均为优良水质,长江、黄河、嘉陵江等主要出川河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确保了川江清水向东流。全省21个市(州)除泸州、遂宁外,19个市(州)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100%。

李岳东表示,2023年,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将切实担当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时代使命,以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力,通过“四个路径”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四川。一是强力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二是协同降碳,应对气候变化找到新路子;三是统筹扩绿,生态系统稳定性跃上新水平;四是服务增长,助推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格局。


来源:四川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