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桃墟镇的百泉峪村,从原来靠开采矿山卖资源为生,到如今守好一片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蹚出了一条生态振兴的新路径。

“生态好了,金山银山也就来了。”百泉峪村党支部书记方国明笑呵呵地说,全村人民吃上了“生态饭”,吸引了大批游客,他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2021年,百泉峪村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的村,全村生态产品价值达到7270万元,获得整村生态授信4300万元,为生态建设注入了金融“活水”。

百泉峪村已经发展农家乐和精品民宿38家,安置社区剩余劳动力80多名,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2023年实现村集体收入56.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百泉峪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十佳旅游特色村”、“山东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生态治理“点绿成金”特色产业“日进斗金”

百泉峪村位于蒙山北麓,因村内山泉多而得名,是典型的山区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百泉峪村靠开采矿石挣钱,但是破坏了山体,污染了水和空气,村内到处是矿坑,毁坏山体112亩。

2004年,百泉峪村意识到过度开采矿山的发财路不可持续,毅然决定关停矿山,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大力发展旅游业,走长续发展生态之路。

2007年,百泉峪村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资本融合、绿色发展”的方式,将生态修复与经营开发挂钩,引进社会资本6400万元,绿化荒山1万多亩,对矿坑废墟采取石碴垫土栽树复绿,深坑蓄水形成水系,依据山势建造酒店,先后修筑了十几个塘坝,建起了蒙山养心园休闲旅游度假村,带动全村群众发展农家乐。

百泉峪村实施景村一体共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聘请专业规划团队和旅游专家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实施了基础设施“三通四改五化”工程。对全村的污水进行改造,建设月处理120吨的污水处理站,整治流经的3条河流,维护大小泉眼68处,户户通、5G网络实现全覆盖。村党组织适时发挥雁阵作用,领办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对农家乐、民宿经营户实行统一规划开发、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品牌营销、统一登记接待、统一结算收费、统一服务标准的“六统一”的经营标准,制定了每户旧院落提升改造补助2万元、开办农家乐奖励1200元等一系列激励措施。

近年来,百泉峪村又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传统家风、村史传承一体发掘整理,建设了村情民俗展馆、文化创意中心、旅游美食文化创意街,发展高端民宿12家。

闲散资源“源里淘金”生态资源“永续变金”

百泉峪村以开展“三清一增”行动为契机,对荒山、河滩、荒地、汪塘、水库等集体资产进行清查评估、登记备案,通过集体置换、个人承包、大户承租、社会资本参与等形式,将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和规模整治,打包形成可开发项目,整合提升后推向市场,有效盘活了闲散资源及低效开发项目。

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河道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发展果园面积1600亩,全部建成旅游采摘园,策划推出了采摘节、认养节等特色活动,承包群众户均收入达十多万元。2017年,整合了1座水库、3个塘坝,借助水利项目治理提升后,承包给农家乐经营户,实现了村集体增收、群众得实惠的“双赢”。

百泉峪村山林资源丰富,旅游要素齐全,接下来将通过县级“绿色银行”平台,紧紧抓住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机遇,结合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金融资本杠杆作用,赋能百泉峪村生态资源,创新开发“民宿贷”“果篮贷”“古树名木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狼虎峪、韭菜峪子等旅游景点,把百泉峪村打造成为全国旅游名村。


文:智勇  王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