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10时,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湖北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就2021年水、大气、生态环境及城市声环境质量等几大重点问题进行了现场答记者问。
PM2.5浓度降至7年来最好水平
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显示,全省10个重点城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前3个城市依次是神农架、恩施、咸宁。
据介绍,围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领域,2021年湖北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建设,全省17个重点城市PM2.5累计均值34微克/立方米,为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黄石、十堰、荆州、孝感、咸宁、恩施、仙桃、天门、潜江、神农架等10地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6.7%,较“十四五”基数提升3.9个百分点。
据悉,去年全省共发生重污染天气10次,17个重点城市累计发生重污染天数31天,PM2.5依旧是导致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首要污染物。省生态环境厅称,将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深入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确保湖北“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整体趋势向上向好。
国控断面水质达历史最佳
大江大河,千湖之省,湖北水质如何?
3月22日发布的数据称,190个“十四五”国控断面中,优良比例为93.7%,创历史新高;长江干支流总体水质为优。
2021年,湖北省国控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178个,占93.7%;Ⅳ类断面10个,占5.2%;Ⅴ类断面2个,占1.1%;无劣Ⅴ类断面。与2020年相比,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增加1.6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0.5个百分点。
326个省控监测断面(水域)总体水质良好,其中水质为Ⅰ至Ⅲ类的断面占88.7%,与2020年可比断面(水域)相比,水质Ⅰ至Ⅲ类比例增加0.8个百分点。
长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20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为优,陆水、涢水、巴河等10条支流的12个断面水质有所好转。汉江干流总体水质为优,18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汉江支流总体水质为优,浰河、天门河、泗河等3条支流的5个断面水质有所改善。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及主要支流总体水质为优,22座主要水库总体水质为优。145个县级以上(含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5千米以上河流有4200多条
当日的发布会还披露了湖北的“河湖家底”——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30条,河流总长6.1万千米,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232条,长约4万千米;天然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1平方千米。
为全面、科学、准确掌控水环境质量,到去年底湖北省共布设361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点位),基本实现河长50千米以上的河流、水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湖泊、库容大于2亿立方米的水库全覆盖。2021年,全省共产生地表水手工监测数据13万余条、自动监测数据357万余条。其中,手工监测数据由人工采样再送到实验室分析得出,自动监测数据则由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自动采样、自动分析得出,所有水质监测数据从采样、运输、分析到数据审核,都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城市声环境噪音同比下降0.9分贝
据悉,2021年,全省区域环境噪声状况总体良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5分贝,同比下降0.9分贝,主要噪声源为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占比87.3%。
其中,居住区、混合区、工业区、疗养区、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等5类功能区环境噪声昼间达标率为95.4%,夜间达标率为79.6%。道路交通噪声整体保持稳定。
另外,2021年全省未出现酸雨城市,全省降水pH均值为6.65。
以下是媒体提问环节:
1.湖北日报记者提问: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评价的重要意义,请问在生态保护工作当中又是如何运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值)评价成果的?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处处长陈再达
2.《中国环境监察》杂志提问:湖北作为千湖之省,江河湖泊众多,请问公报中反映的湖北省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公众通过什么渠道能够及时获取这些监测数据?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负责人刘爱华
3.中国环境报记者提问:2021年湖北省水环境持续改善,可以说成效明显,为改善水质采取了哪些措施?2022年是“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的关键之年,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还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周薇
4.楚天都市报记者提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湖北省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还面临哪些挑战?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刘谢东
(文/唐宛昕 李斌 高原)
(图/湖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