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是湖南“南大门”,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县内莽山林海莽莽,保存有6000公顷的原始森林,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莽山气侯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风景壮丽,是生态旅游、避暑、休闲度假的胜地。
宜章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明显,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宜章生态价值转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莽山IP引爆全域旅游
宜章县顺势而为,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资源,全力将以莽山为核心的生态价值打造为莽山IP。同时,借助莽山丰富的森林和温泉资源,打造“莽山+”,构建大莽山全域旅游概念,推动莽山文旅深度融合,围绕莽山及周边开发新的消费场景。目前,莽山IP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已深入到泛郴州的‘红三角’范围,包括韶关、衡阳、永州等地。
县委县政府持续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 “全面落实十条措施” “引客入郴”和“携手大湾区五十万港澳游客入郴”等旅游提振政策。
时至今日,莽山IP已经在湘粤两省名声在外,年接待游客人数逐年上升。2023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53.68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39193.76万元,同比分别上升196.3%、182%,实现营业收入4930.97万元。
特色民宿带动农民致富
宜章县积极培育和扶持具有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民宿项目,先后出台了《宜章县民宿管理办法》《宜章县关于加快民宿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规定,促进民宿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5月底,全县共有民宿230家(含农家乐、家庭旅馆),其中精品民宿16家。
大部分民宿为农户主导模式,由农户作为投资主体,对自家房产进行装修改造,自行开办运营,通过提供住宿、售卖农产品等方式获利。这种中小型民宿已成为带动宜章乡村发展、提升村民收入、吸引外地游客的全新增长点。
生态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莽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常有云雾笼罩。除了漫山遍野的野山茶,这里还盛产各种菌类、苦笋、莽山蕨、百花蜜等土特产,《舌尖上的中国2》曾介绍过莽山的美食蕨根糍粑。莽山人靠山吃山,人们挖取野生蕨类植物根茎,经过清洗、打碎、过滤、沉淀、取浆、晾晒、熬浆、热制成型等十几道工艺,制成蕨根糍粑。这种原本只是先民饥荒时期的应急食品,因其天然绿色,又原汁原味原生态,俨然成为当下人们趋之若鹜的“奢侈”食品。
粮食生产稳中有进,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0.48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粮食总产量达27.4万吨。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全县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13家“两品一标”企业全部落实产品追溯和身份证管理,入驻管理平台的注册和使用率达100%。
特色产业不断做强,创建了湖南早中熟柑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脐橙种植面积共29.7万亩,产量21.8万吨,综合产值13.5亿元。宜章县被选定为2022年中国柑橘年会现场参观点,长村乡创建为国家级农业特色强镇。
产业融合不断深入,2022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14.32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13.2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2.5%,实现旅游总收入76.32亿元,增长4.9%。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先驱莽山瑶族乡西岭村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村里采取“支部+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莽山黑豚养殖、乡村旅游民宿开发、茶叶种植既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境本身就是价值,好环境才能有好价值。莽山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都建立在宜章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宜章县将持续发力,以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文图 / 李林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