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官方网站公布了2022 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中国能建葛洲坝水泥公司所属石门公司(以下简称石门水泥公司)入选省级“绿 色工厂”名单。

“双碳”战略下,绿色制造是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任务, 已成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趋势和新潮流。绿色工厂作为绿色制造的核心支撑单元, 是绿色制造的实施主体, 对于企业践行低碳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作为中国能建下属专业生产特种水泥的子公司, 石门水泥公司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 以“绿色工厂”创建为抓手,加大“花园式工厂”建设投入,积极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推进超低排放, 构建绿色制造全新体系, 逐步实现从传统水泥企业向绿色环保建材企业的转型。

坚守初心,守护绿水青山

“企业越发展,社会责任也越大,我们也更加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谈及绿色发展,该公司生产部负责人何小平如是说。

石门水泥公司高度重视企业员工环保意识提升,积极开展环保管理培训与宣传工作。每年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环境管理体系及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文件,开展环保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 并将学习效果纳入考核,提高相关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通过环保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环境意识,引导大家从思想上、情感上重视环境、关心环境、爱护环境。

 厂区全景图

 公司大门

厂前区

石门水泥公司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生产经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入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厂区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种植植物 20 余种,绿化面积达 5 万平方米,绿化率为 20%;非硬化地面绿化率达到 95% 以上,有效地避免了因土地裸露造成的厂区扬尘,实现企业与周边环境自然和谐共融。

从集镇的小小水泥厂,到现在集水泥“技术 -服务 - 营销”于一体的特种水泥综合服务企业,石门水泥公司始终坚守初心,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依靠资源整合、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及规模化经营,在澧水河畔一路守护绿水青山。

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需要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中加入更多“节能”和“效率”因子。

石门水泥公司始终秉持“水泥行业的环保领跑者”的企业愿景,近些年来在降低无组织粉尘、颗粒物、氮氧化物等的排放方面,共计投入 1.8 亿元进行深度治理。

该公司通过两条现代化熟料水泥生产线,有效处理工业废渣、固体废弃物,年可消纳燃煤炉渣、粉煤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 80 余万吨,每年减少颗粒物排放 120 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 260 吨,逐步实现“灰色工厂”向“绿色花园式工厂”的转变。同时,利用一台 7.5 兆瓦纯低温余热发电站和中水处理系统,实现年余热发电 4100 万度和节水约 100 万吨,确保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020 年至 2021 年, 我们对 2 号生产线及 1 号生产线进行了回转窑脱硝系统改造,更新改造后氮氧化物得到有效控制,排放稳定控制在 50 毫克 /立方米左右, 比原有系统保底减少 20% 以上的氨水 用量。”石门水泥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人易磊介绍到。

此外,该公司还建有 5.48 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 项目,在 25 年运营周期内可实现约 1.2 亿度的总发电量,将大幅降低用电成本,进一步优化企业用能结构。

多措并举,加强环保精细化管理

石门水泥公司始终把“巩固成果,超前预防”作为环保工作出发点,把环保工作与生产经营结合起来,不断促进公司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

为切实抓好环保工作,该公司积极开展厂区生产过程噪声治理,推进生产现场清洁工作,生产线收尘设备达 140 台,生产过程中扬尘点全部设置收尘设备……厂区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优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同时,不断创新环保举措,对全公司各区域的雨水收集进行全面梳理和改造,真正实现生产区废水“零”排放。另外,该公司高度重视视觉环保,先后对石灰石堆棚、生料、熟料库及皮带廊道进行封闭,对管道及廊道桥架进行防腐刷漆。开展无组织排放综合治理,在原辅材进出厂道路设置高空喷雾装置,狠抓现场“跑冒滴漏”综合治理,全面开展技改技措,对皮带机清扫器进行效果整治,生产现场环境管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行政大门

为更好落实环保管理,该公司从实际出发,以“早、细、精、实”方针为基本工作遵循,发挥好央企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好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环保精细化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水平。依据相关标准建立并持续运行《综合管理体系》,开展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分析,建立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分级管理,全员参与,控制风险,持续改进。每年都能高质量通过认证机构年度监督现场审核,保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持续改进公司质量、安全、环境管理绩效。

绿水青山水泥城堡

逐“绿”前行,永不止步。未来,中国能建葛洲坝石门特种水泥公司将继续响应国家“推进绿色发展”的政策号召,发挥自身优势,奏响绿色发展的新乐章。


文/方文祥、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