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有情怀的河。四面环山,一水中流,这里孕育着千百年不朽的传奇,素有英雄河、美酒河的美誉,还有着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千年繁荣景象。

她起源于云南省镇雄县,经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金沙县与四川省叙永县、古蔺县边界,进入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至四川省合江县入长江,总长444.5公里,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公里。

也有人说,这是一条多情的河、生态的河。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中国工农红军曾四渡赤水,谱写出一代传奇赞歌——她就是赤水河。

如今,云贵川共同构建流域绿色经济体系,推动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集3省之力,全力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促进更加富有成效的区域经济、文化协作交流,不断开创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让我们追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保的“牧歌”,探寻赤水河畔绿意盎然的“密码”。

俯瞰茅台镇(摄影:康峥雄)

奇酒的圣地 仙露的河谷

千年古镇,却写尽现代繁华;历尽沧桑,却永葆青春活力;深藏大山,却早已声名远播;享誉四海,却极富传奇与神秘色彩……这就是享誉海内外,茅台酒的故乡——中国“四大酒都”之一,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

2023年端午节前,风和日丽,山高水长。

一进入茅台,扑鼻而来的酱酒香弥漫在空气中,浓郁得让人陶醉。只见一家家酱香白酒生产企业如珍珠般散落在赤水河沿岸,让人数不胜数。

俗话说,好山好水出佳酿,赤水河畔酒飘香。“美酒河”如雷贯耳,果真名不虚传。

“神奇的赤水河呦,源远流长,波涛万里酿美酒,醉了四方……”提到赤水河,白酒是绕不开的话题。

良好的水质、独一无二的红土层、独特的气候与微生物,再加上纯净的空气,赤水河两岸集中了60%的中国名酒、90%以上的酱酒产能和品牌。

赤水河上游的条件,非常适合酿酒微生物生长。

空气湿润、温度适宜的贵州,无疑是微生物们生长与繁殖的温床,当端午来临,赤水河沿岸更因降雨充沛,成为酿酒微生物生长的乐土。

此外,由于酱香型白酒需要发酵温度达到60℃-70℃的高温大曲,所以制曲的温度也尤为重要。在端午前后,赤水河沿岸高温湿热的天气,尤其适合耐高温的酿酒微生物生长与繁殖,这才是酱香酒风味来源的真正秘密。

近年来,遵义市开展赤水河流域白酒行业污染专项治理,实施白酒企业“三个一批”园区化改造,推进白酒行业“四改两建设”污染整治工程。今年3月起,《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贵州首次从立法层面明确“生产环境保护”概念,为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坚强法律保障。落实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兼顾共性与个性,为跨区域联合保护生态环境开辟新路径。

贵州仁怀隆门窖酒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8年,位于茅台镇元木岩村元木岩组,原有车间一栋,窖池12个,产能80千升。于2021年9月完成“四改一建设”窖底采用锥锅底工艺生产方式,将窖池底部按照倒流坡度铺垫钢筋混凝土,在最底部位设置不锈钢收集井,采用304不锈钢方式改造接酒池,实施厂区污水管网改造设置明管,建设收集池与应急池(罐),实施水冷改短循环,设立环保专业办公室由专职人员管理,通过兼并重组,目前公司拥有了36个窖池。

“四改一建设”成果得到了省部级领导的高度赞扬,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调研时在场赞叹称“小而精、小而全、小而美”。

《中国环境监察》“长江这十年”专题调研组组长丁智勇率队到隆门窖酒厂调研(摄影:康峥雄)

多情的河、美酒的河——通达人生国台酒

茅台镇,中国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独特的水源、土壤、气候、气温与优势微生物群落浑然天成,造就着“离开茅台镇就造不出茅台酒”的传奇。国台酒,共享这片天地造化的神奇土地,秉承正宗酱香工艺,精选当地自有粮食基地的有机糯高粱,端午制曲、重阳下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历经30道工序和165个环节,一年时间才完成基酒酿造。离开茅台镇,造不出茅台酒,同样也造不出国台酒。

步入位于仁怀市名酒工业园的国台酒业集团,据了解,国台是天士力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历经20多年精心打造的政府授牌的茅台镇第二大酿酒企业。拥有国台酒业、国台酒庄、国台怀酒、国台茅源四个生产基地,规划年产正宗大曲酱香型白酒5.6万吨, 2021年国台取得了含税销售额过百亿、品牌价值超千亿、投产超万吨、库存基酒超5万吨的耀眼成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扎根茅台镇20多年来,国台酒业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依靠大量的土地、水源、人力等资源要素投入而实现发展的老路越来越不可持续,必须立足于茅台镇独特生态资源,珍惜并利用好这种资源优势,走“高端、集约、绿色、生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台首创白酒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研发智能品酒系统、利用现代生物发酵和装备创新,使古老的酿酒工艺由经验控制上升到数字化、标准化的科学控制,确保安全健康及质量恒定。

国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系统(摄影:康峥雄)

于是,2011年兴建的国台酒庄,在350亩土地上,实现了万吨产能、6万吨储酒能力的配套,节约一半多的用地,扩大一倍多的产能;10多年的时间,历经5次迭代,在制曲、酿酒、储酒等各主要模块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数字化支撑的部分智能化;把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纳入设计环节,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多次获得“环境友好企业”“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全国安全文明建设示范企业”和4A级贵州省首届“生态酿酒企业”等荣誉称号。

目前,国台酒业正在创新研究酱香型白酒环保的系统提升解决方案,特别是在数字标准、在线监测、自动预警、循环使用等方面正在全面提升变革,推进智能酿造和智能环保两手抓、两促进、一体化。力争在贯彻落实“两山理论”上走前列,在民营酒企发展上做表率,努力为产区和行业做贡献。

“美酒河”摩崖石刻(摄影:康峥雄)

豪迈的酒、健康的酒——美酒河畔“百年酱史”

茅台镇美酒河风景区雄伟、神奇、美丽、险峻。

在四川与贵州交界的赤水河南岸吴公岩上,镶刻着著名新闻学者、中将邵华泽先生书写的"美酒河"三个巨形大字,气势恢弘。

站在“美酒河”摩崖石刻对面,美酒河广场“酱史”贵州习湖体验馆得天独厚,这是网红们的打卡圣地。

习湖酒厂位于习水产区,建于习湖岸边,与习酒为邻、美酒河为伴。古寨习湖,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湖岸泉水常年喷涌。地理位置、海拔气候、水质土壤等均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酒优良条件,是一块酿造好酒的宝地。所以,酒界泰斗秦含章先生为习湖酒作诗:“得天独厚郎山风光秀大地,源远流长赤水美酒醉人心。”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好酒,习水酿酒历史源远流长。

走进习湖,据董事长黄红先生介绍,习湖酒厂成立于1962年,在改革开放之后,转变为一家国有企业,隶属于水利部,由当时的贵州省水利厅管辖,历史上曾获得多项大奖和荣誉。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经营低迷停产,后来在2010年进行了改制,成为了现在的习湖酒厂。

改制之后的习湖酒厂,规划了5000吨产能,并在2014年完成投产3000吨。在2018年之后,习湖酒厂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充,截止到目前,习湖酒厂的实际产能已经达到1.45万吨。

黄红还表示,目前,习湖酒厂拥有31栋双跨酿酒车间,拥有窖池1500口。而在其他配套方面,习湖酒厂的制曲能力、供气能力、以及酿酒污水处理能力都达到了2万吨酱酒的需求水平。

贵州习湖酒厂全景(摄影:康峥雄)

“产业河”更是“母亲河”——三省联袂打造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

赤水河流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增长极,不仅对云、贵、川三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国家战略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2021年,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协调下,云、贵、川三省政府联合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三省每年共同出资2亿元,在长江流域建立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同年5月,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当年7月1日起同步实施。

“决定”+“条例”,这是中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从“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开启共保赤水河新局面。

查阅三省共同决定以及各省条例可以发现,共同决定主要围绕赤水河流域保护中的共性问题,诸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责任、统一防治措施和联合防治协调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由三省作出承诺;各省条例则侧重细化和落实,体现地方立法特色和可操作性。

共处一条河、同饮一江水。生态环境休戚与共,发展愿景一脉相承。近年来,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升温,促进区域合作、全流域联动已成共识。

赤水河作为长江中上游绿色屏障的有力保证,目前已从三省横向联系机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赤水河流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永葆绿色环保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神韵酱香酒,多情赤水河——赤水,一衣带水,产酒如泉;赤水,源远流长,美酒如河。

如果把红色看做赤水河的根,那绿色就是赤水河的叶,金色就是赤水河的果。只有守住红色的根,护好绿色的叶,才能结出金色的果。

“多彩”绘就贵州,“青绿”谱写发展。如今的贵州,在群山之巅托起“振兴之海”,用生态产业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新篇章。


文/图:杨擎擎  康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