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家附近要是有建筑工地那可真让人发愁:施工时,扬尘飞舞,家里能铺上一层灰尘;劳碌一天,回到家想好好休息,夜间施工噪音却让人烦躁......

如今,这个让群众发愁的事,在重庆市渝中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解决。

"为解决群众这一急难愁困,我区全面深化建筑工地环保监管,打出了六记'组合拳',以管出力度、服出便利、治出水平为主线,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多赢'。"重庆市渝中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说到底,这六记"组合拳"到底都是什么招数?

第一拳:领导重视强部署。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建筑工地环保监管工作,通过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及指示批示等,要求将建筑工地扬尘噪声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文明城区复查巩固和蓝天保卫战重要内容,统筹一体,严抓严管。区分管领导坚持"亲自抓、带头做",专题研究,定期调度,靠前指挥,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第二拳:聚焦重点强整治。区生态环境局牵头,将群众反映强烈、矛盾集中的10个工地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整治清单,部门街道联合管控,通过加强现场执法、召开协调会、安装在线监控等方式,倒逼企业履行主体责任,落实整治措施。轨道十号线大礼堂站、金马小学片区项目、轨道十八号线北延工程等3个项目率先试点全封闭施工,嘉西村更新改造项目严格落实裸土全覆盖、"一点位一雾炮"等举措,有效化解了工群矛盾,群众投诉明显减少。

第三拳:齐抓共管强联动。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城市建委、区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密切配合,开展各类联合执法20余次,全区累计出动人员2000余人次,指导帮扶工地285家次,督促问题整改173个,约谈督办企业20余家,立案28件,罚款76万元,通过"以管促治",工地环保意识大幅增强。

第四拳:综合施策强管控。将工地施工扬尘噪声污染防治情况与夜间施工审核、绿色示范工地及文明工地创建等挂钩,对群众投诉靠前、问题突出的项目开展联合约谈、限时督办,在落实整改措施前缩减夜间施工审核天数,对整改措施落实不到位、群众投诉未减少的项目,停止审核、取消评比资格,并从严从重查处。今年以来,全区实施夜间施工审核限批15家次,发放夜间施工审核意见书同比增加437份,受理工地噪声投诉同比减少46件,实现项目顺利推进和群众环境权益保障"两促进"。

第五拳:创新监管强示范。在全市率先制定渝中区绿色示范工地建设"8大类24项"标准和小微工地"三禁止、六应当"规范,指导3个项目开展绿色示范工地创建,将重点区域的27家土石方工地纳入"红黄绿"绩效分级管理名单。建设"AI+视频"及智慧工地系统,对30余个重点项目实施全天候可视化管理,实现监管"全覆盖",优劣"两区分",为全市贡献"渝中经验"。

第六拳:精细指导强服务。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召开多场绿色工地现场观摩会和扬尘噪声防治工作推进会,推广降噪控尘先进经验做法,40余家施工单位签订《扬尘污染控制责任书》。相关部门会同社会治理单位坚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实地指导20余个建筑工地开展个性化、"一对一"整改提升,切实增强扬尘噪声问题治理实效。同时,充分利用工地早班会、农民工夜校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广覆盖文明施工宣传,新增、更新公益广告750余幅,发放图集资料120余册,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环保意识。

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长刘芹带队赴渝中检查

为督促指导重庆市建筑工地切实履行施工噪声及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扬尘污染问题,市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带队到两江新区、江北区、渝中区、南岸区等有关建筑工地督导检查,要求以改善空气质量、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为目标,全力以赴、全面强化建筑工地施工扬尘管控措施,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文/重庆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