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桥山,潺潺沮水,苍松翠柏,楼阁掩映。
沮水环绕的黄帝陵,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勇敢拼搏的象征,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血脉与共的纽带。让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高山仰止,顶礼膜拜!
奔流不息的沮河,映照出黄陵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信心;满目翠柏的桥山,见证着13万龙乡儿女追求“民族圣地·绿色黄陵”的生态实践。
2023年,黄陵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开展各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辖区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为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一年来,延安市生态环境局黄陵分局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绩:2023年,全县优良天数329天,同比增加1天。1—12月份,沮河户村出境断面水质均值为Ⅱ类,全市排名第5。严格按照“一河一策”强化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向好。
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持续达标
一年来,黄陵县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为抓手,持续推动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年累计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20余人次,排查企业40余家,排污口90余个,整改到位发现问题3个;对14个点位的县级河流旬报开展了36次监测,出具监测数据2016个;不断加强郑家河等饮用水源地监管力度,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实施煤矿矿井水提标改造12家;完成系统治水项目2个,河道治理工程涵养林100亩。“一河清水过黄陵”的美好愿景已逐步变成现实。
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以来,黄陵县先后研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硬措施,形成前所未有的高压态势。印发了《黄陵县蓝天、碧水、保卫战2023年工作方案》《黄陵县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工作实施方案》《2023年春季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黄陵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提升管控措施》《2023年冬季城区高污染燃烧源夜查工作方案》《黄陵县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7)》五年行动方案,明确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治理措施。成立污染防治攻坚专班,组建10个专项整治组和1个督查组,围绕8方面重点内容,逐项逐条抓落实、抓推进;引入中科三清技术团队,开展大气污染源监测溯源、数据研判分析和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等工作,技术团队进驻以来共标记污染源228处,发布预测预报197份,管控调度及数据提醒332条;精准治理施工扬尘,累计投入240余万元进行工地裸露地块密目网覆盖221.7万平方米,持续加强建成区内4家施工地的检查力度和频次,下发责令改正违法决定书3份;实行全方位在线监测重点涉气企业3家,累计抽查抽检企业9家次;出动巡查检查人员1342人次,发现大气污染问题808个,现场整改66个,下发督办单737份、预警督办单3份、提醒函2份,有效促进县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打好净土保卫战,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守护生态底线,共享绿色黄陵。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仅体现在碧水蓝天,还有土壤干净的生态诉求。今年来,黄陵县积极探索土壤有效防范管理机制,对全县19家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实行“日产日清”制度,所有涉危企业全年共转移各类危险废物705.5吨;建成涉油生产清洁井场118个,建成率为100%;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开展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回头看”行动;全县30余家固体废物产生单位产生煤矸石约251.7万吨,煤泥约19.4万吨、炉渣74.1万吨,粉煤灰93.2万吨,综合利用率约为70%;常态化开展煤炭开采企业监测机制,落实土壤和地下水有效监测,土壤源头污染得到有效防范。
创新工作方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水平持续提升
为进一步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形势,动态掌握企业排污状况,今年来,延安市生态环境局黄陵分局创新打造了涉煤、涉焦企业“慧眼”监管平台,多措并举创新环保监管“新方式”。对涉污企业进出厂区门口、原煤棚、精煤棚、中煤棚、煤泥棚等重要位置安装高清视频监控,实现了“日发现、日处理”的精准监管;实行24小时专人全天候监控,发现数据异常或疑似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立即启动环境执法“网格化”程序,确保将环境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线上线下齐发力,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有效节约执法办案的成本和时间,让办案人员将更多精力放在案件本身,保障案件办理质量的同时,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水平的整体提升。
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下一步,黄陵县还将满怀信心,砥砺奋进,以更加创新的理念和更加扎实的作风全面推进绿色发展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努力打造民族圣地、绿色黄陵的美丽家园,让龙乡儿女们不断享受到天蓝、山青、地绿、水清带来的生态红利,让绿色成为黄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文:吴鹏飞 张文娟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黄陵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