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地处风景瑰丽的南岭山脉中段,自然资源得天独厚,1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150余座,莽山烙铁头蛇、红豆杉等众多稀有物种在此繁荣共生。

近年来,宜章县委县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高水平保护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为民所用的生态价值和产业价值。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宜章分局严把生态环境关,在政策制定、法规执行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持,全力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污染防治优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宜章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生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三线一单”严控措施,把好环境准入关,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宜章分局始终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扎实做好生态环境工作,环境质量改善持续向好,大气、水、土壤等生态持续改善。

近五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从92.9%提升至98.9%,年达标天数从340天提升至361天,平均优良率达到96.98%,年平均达标天数355天,24小时空气质量6参数均符合功能区规划要求。

近五年,地表水考核控断面由省级2个提升至国级3个、省级3个,6个考核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从97.2%提升至100%。黄岑水库为宜章县主要饮用水源地,近五年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标准,达标率100%。

近五年,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宜章分局先后实施了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重点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污染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农产品与土壤协同采样点位新增237个,“一住两公”土壤场地污染地块调查49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地块详查和风险评估43家,涉镉重金属整治企业14家,重点重金属减排核算企业14家,尾矿库治理16座。土壤污染风险明显降低,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人居环境整体改善明显,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宜章生态价值转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人居环境优先,生态美景带红乡村旅游

“天下莽山”,宜章名片。在建设“天下莽山”为总目标的背景下,宜章县委县政府持续推进周边92个重点村“四小园”建设和美丽屋场、美丽庭院建设。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宜章分局持续加强旅游小镇和景区的环境治理,“垃圾不落地”“一户一桶”等环境卫生整治方案,减少了垃圾污染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品质。

同时,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宜章分局进一步加强污水治理进程,监督、指导污水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进行分类、处理和利用,将处理后的污水用于景区的绿化、景观水体的充水等方面,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近五年,郴州市生态环境局宜章分局先后配合并协助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宜章县“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47个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宜章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宜章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 - 2030年)》等环境规划和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截至2023年11月底,实现重点区域和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分散式农村小型人工湿地运行良好。

截至目前,为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宜章县共建设乡镇污水处理站13个、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式处理设施(人工湿地)101个、四格化粪池62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宜章县积极培育和扶持具有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民宿项目,先后出台了《宜章县民宿管理办法》《宜章县关于加快民宿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规定,促进民宿产业发展。

截至2023年5月底,全县共有民宿230家(含农家乐、家庭旅馆),其中精品民宿16家。民宿集中在大莽山旅游圈的莽山瑶族乡、天塘镇、关溪乡、一六镇、笆篱镇,大部分民宿是农户主导模式,由农户作为投资主体,对自家房产进行装修,自行开办运营,通过提供住宿、售卖农产品等方式获利。这种中小型民宿已成为带动宜章乡村发展、提振村民收入、吸引外地游客的全新增长点。

人民福祉优先,生态产品高质量转化

宜章县委县政府在培育和推动旅游资源价值输出过程中,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宜章坚持走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立足生态禀赋、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做好统筹发展文章,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原始森林使莽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常有云雾笼罩。除了漫山遍野的野山茶,这里还盛产各种菌类、苦笋、莽山蕨、百花蜜等土特产,《舌尖上的中国2》也曾介绍过莽山的美食蕨根糍粑。莽山人靠山吃山,人们挖取野生蕨类植物根茎,经过清洗、打碎、过滤、沉淀、取浆、晾晒、熬浆、热制成型等十几道工艺,制成蕨根糍粑。这种原本只是先民饥荒时期的应急食品,因其天然绿色,又原汁原味原生态,俨然成为了当下人们趋之若鹜的“奢侈”食品。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宜章县委县政府更是注重把旅游产业发展和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等进行多方面有机融合,促进生态农业产业迅速崛起。

粮食生产稳中有进,2022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0.48万亩,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粮食总产量达27.4万吨。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全县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13家“两品一标”企业全部落实产品追溯和身份证管理,入驻管理平台的注册和使用率达100%。

特色产业不断做强,创建了湖南早中熟柑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脐橙种植面积共29.7万亩,产量21.8万吨,综合产值13.5亿元。宜章县被选定为2022年中国柑橘年会现场参观点,长村乡创建为国家级农业特色强镇。

产业融合不断深入,2022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14.32亿元,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13.2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2.5%,实现旅游总收入76.32亿元,增长4.9%。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先驱莽山瑶族乡西岭村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村里采取“支部+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莽山黑豚养殖、乡村旅游民宿开发、茶叶种植既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顺势而为,借势而上,乘势而兴。宜章县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生态价值,促发农村新气象,走出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成功转换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文图/ 陈久胜 周珂 梅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