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是中国粽叶之乡,全县有野生粽叶27万亩,人工种植粽叶3万亩。近年来,桑植县狠抓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按照“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有效推进粽叶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探索了用一片粽叶践行“两山”理论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民日报》曾以《你吃的粽子,八成的粽叶产自张家界》为题,大篇幅推介桑植县以粽叶产业富民,建成粽叶产业发展特色县的做法。桑植粽叶不仅畅销全国25个省(区、市),还走向世界,出口到日本、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

围绕粽叶产业划准“三线”

2020年,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实施意见》(张政发〔2020〕6号),首次划定29个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其中优先保护单元14个、重点管控单元8个、一般管控单元7个。桑植县23个乡镇,有河口乡、五道水镇等16个乡镇被列入优先保护单元,上河溪乡、利福塔镇等4个乡镇被列入重点管控单元,空壳树乡、瑞塔铺镇等4个乡镇被列入一般管控单元。

桑植粽叶资源遍及全县18个乡镇168个行政村。桑植县根据23个乡镇的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划分了粽叶资源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严守粽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线,全方位保护好粽叶自然价值,增值粽叶自然资本,保护好存量、培植好增量,为经济发展划定绿色标尺。

桑植县健全粽叶产业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粽叶产业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通过粽叶分区管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丰富的粽叶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融入湖南“千亿竹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打通“两山”价值双向转化路径,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乡镇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粽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桑植县的地理环境特征。当地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制定《桑植县粽叶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30年)》,把发展粽叶产业与农业综合开发、乡村振兴等项目有机结合,完善粽叶生产技术支撑、风险防控体系,全面提升粽企、粽农抗风险能力。

桑植县围绕粽叶产业,确定了到2025年,建立完善的粽叶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确保水、电、路和开发相配套的产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到2035年,实现粽叶产业“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巩固完善,生态安全格局稳定。桑植县确定保护好27万亩野生粽叶适度开发,10万亩人工种植粽叶庭园化的发展目标,把桑植县打造成粽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特色示范县。

桑植县利用粽叶四季常青的生长特点,推动粽叶庭园经济建设,打造房前屋后的“绿色银行”,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桑植县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探索“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经营的利益链接机制,带动了4万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全县培育了18个粽叶乡镇、150个粽叶大村,全县80%的乡镇通过粽叶实现了产业振兴。

“保护+开发”,蹚出“桑植实践”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桑植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喊口号,敢于实干,锚定“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在发展粽叶庭园经济的同时,将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进行决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多渠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多形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农村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为此,桑植在全县实施“一苗三基地一园三平台”(即1+3+3)粽叶产业分区管控,全面推进粽叶资源高效集约化经营和精深加工利用。

“一园三平台”即建设全国最大粽叶产业园,全国最大的粽叶加工销售平台、全国领头的粽叶精深加工研发平台、全国一流的粽叶冷链物流储藏平台。

“一苗三基地”即培育全国粽叶最好的核心种苗,建好500亩粽叶种苗繁育科研基地、全县发展10万亩粽叶示范基地、管理复耕好27万亩野生粽叶基地。

在生态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桑植县委县政府还敢于“走出去”,善于“请进来”,通过招商引资,依托三全、思念、五芳斋等知名企业的市场优势,推动粽叶企业集群发展,打造立足湖南、面向东南亚的粽叶重点产区和粽叶种苗繁育标杆基地,形成辐射全国的粽叶产品集散交易中心,成为的全国最大粽叶供应基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桑植县成功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桑植实践”之路。

如今,桑植粽叶畅销全国25个省(区、市),并出口到日本、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近1000万美元,2024年实现产值5亿元。


文图:张家界生态环境局桑植分局王成均 熊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