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湖北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阶段性成果。

据了解,截至2022年9月底,共调查高等植物样线280条,采集植物标本1万余份,拍摄植物照片15000余张,陆生脊椎动物样线3626条,调查昆虫样线1296条,调查大型真菌网格114个、样线142条,采集标本772份;鱼类采样河段71个,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包含周从藻类)生物样点79个。发现鱼类新种7种,发现昆虫新种2种,大型真菌新增中国新纪录种5个,湖北新纪录物种73个。

发布会现场

此次调查内容全面,针对生态系统类型、陆生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大型真菌及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开展调查、观测和评估,包含了《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的所有调查内容。

据悉,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和生存地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就是摸清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情况,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

2021年3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启动实施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观测评估试点工作,以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和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在长江干流和其主要支流沿线选取了包括神农架林区、巴东县、丹江口市、宜昌点军区、石首市、武汉蔡甸区和黄梅县共7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区域开展工作。这7个试点地区代表了长江流经湖北省的上中下游,也囊括了清江、汉江流域,形成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在内的丰富生态系统类型。

本次试点工作汇聚了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优秀团队,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等9部门,以及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44名专家参与。

本次本底调查的新发现充分说明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仍然有许多新物种未被发现,在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的同时,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非常有必要。

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玲玲女士表示:“我院还将进一步持续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持续开展对生态系统变化趋势的监测与评估,及时掌握湖北省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安全状况,为守牢湖北省生态安全底线做好技术支撑。”


(文/汪涵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