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贵州省立足矿产资源禀赋优势作出“富矿精开”的重大决策,是加快贵州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现实需要。但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矿产行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煤、磷、铝、锰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10位,已发现的137种矿种占全国的80%,富集的矿产资源是贵州突出的比较优势。贵州省委省政府立足资源禀赋,作出精查探矿、精准配矿、精深加工、精细开发的“富矿精开”重大决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胜势正当其时、十分重要。但同时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岩溶分布广泛,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破坏后很难恢复,如近年来磷化工、煤化工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污染事故,教训十分深刻。为更好服务保障“富矿精开”政策落地见效,必须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 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才能更好推进全省矿业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空间布局管控

一是强化规划环评刚性约束。着力优化提升规划环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加强规划环评与区域产业发展、环境质量底线、环境安全底线的衔接。对于产业园区规划、锰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等重点规划,始终将规划环评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刚性前置约束条件。切实发挥规划和项目环评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对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各级环保部门一律不得受理规 划内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二是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三线一单”、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衔接联动,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环境准入方面的首位管控作用,将项目环评与“三线一单”的符合性分析作为项目环评审 批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对于不符合“三线一单”管 控要求的项目,通过提前调整选址、优化项目布局等方式,提高项目投资的环境可行性。

三是严控重点区域环境准入和管理,省生态环 境厅全面梳理全省重点管控区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形成了50个重点管控单元,应尽可能规避在这50个区域建设的涉危涉重、电镀、造纸、煤化工、焦化等环境风险较大的项目实施,确需建设的,实施提级管理,从源头上降低环境风险。

优化项目审批服务

一是强化支撑保障服务。对全省富矿精开、“六大产业基地”重大项目实施“一企一策”“一矿一策”,开辟绿色审批通道,采取提前介入、定期调度等措施,实施清单制、销号制管理,加快推动环评文件编制和审批。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产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链项目,建立健全专家库,建立帮企治污的技术咨询服务保障团队,加强技术支撑保障。重大项目在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前期谋划阶段就提前介入,帮助项目选址避让生态保护红线,指导业主单位主动选择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成熟可靠的治污措施,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降低投资风险。

二是做好分类审批服务,编制《贵州省重点行业产业生态环境管理政策服务指南》系统梳理全省六大基地产业和“富矿精开”项目污染基本情况、行业准入条件、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监管等要求,做好政策和技术支持。认真落实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出台的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按照绿色通道类、从严审查类、禁止审批类实施分类审批,对全省富矿精开重大项目做好分类服务。

三是对于涉“两高”、承接产业转移、“公园”类、生态敏感类、社会关注度高、环境风险隐患高等项目,严格项目审查,坚决遏制盲目发展、避免污染转移、防范圈水圈地、化解“邻避”效应。强化环评与环境安全的衔接,将环境风险防控作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重点审查审批要点,充分分析区域和项目环境风险隐患,引导项目选址布局避让环境隐患区域,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风险预防措施,确保环境安全底线。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更好的环境质量、更多的环境容量来保障“富矿精开”政策实施。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五场战役”,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8%以上,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城乡生态环保设 施补短板攻坚突破。加快提升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能力,聚焦重点河湖流域补齐污水处理及管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实现垃圾焚烧处理县域全覆盖。二是工业固废综合治理攻坚突破。当前,全省工业固废堆存量超4亿吨,特别是磷石膏、赤泥、锰渣等历史堆存量分别达1.2亿吨、8000万吨、2300万吨。要加强磷石膏、赤泥、锰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技术攻关,强化尾矿库(渣场)治理,深化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着力消减存量、努力遏制增量。三是重点河湖污染治理攻坚突破。贵州省境内共有 4696条河流,其中流域面积 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1059 条,一些重点河流湖泊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中央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就指出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问题依然严重”“乌江流域‘三磷’污染依然突出”。要持续深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乌江、清水江磷污染防治,切实维护水生态系统安全。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推进“富矿精开”要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求。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贵州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要把绿色化、低碳化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一是要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煤化工、磷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矿产资源开发容易造成生态损毁和环境污染,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体现“精”的思维,也彰显“绿”的底色。 

二是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立足贵州省以煤为主的实际,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好煤文章,充分发挥煤作为燃料和原料的作用,更好满足电煤供应和煤化工产业发展需要。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动存量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新建一批先进煤电机组,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三是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绿色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体系和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大力推进“电动贵州”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加快“大数据 +工业”向纵深发展,支持优势行业龙头企业、数字化服务商建设具有资源深加工特色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一是强化执法监管。实施宽严相济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政策,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轻微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事项,多用柔性执法方式,规范自由裁量,慎用查封、扣押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持续围绕 3类区域、7个重点流域和11个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整治,对 14类严重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开展精准打击。 

二是强化环境安全监管。加强现场指导,督促建设项目业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转,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指导帮助企业规范生态环境安全管理、化解 风险隐患,避免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发生。 

三是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美丽贵州建设法治保障,加强涉及生态环境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立改废释。完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推进《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条例(草案)》《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等地方立法,探索开展磷石膏污染控制、锰渣无害化处置、煤矸石利用等地方标准制定,以地方标准引领和助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 :李雪,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领导力研究中心 ;蒙明富,贵州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