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生态环境部对51个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了表彰授牌,山东省齐河县榜上有名。这是齐河县继2021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后,在生态环境领域又斩获的一项国家级生态绿色殊荣。


近年来,齐河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生态”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算好“绿色账”、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铸就出齐河独具特色的“黄河水乡、生态齐河”绿色品牌。齐河县作为德州市唯一一个沿黄县,有着“一河、一湖、四图、五园、八景”“黄河水乡、生态齐河”等美誉。积极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力建设黄河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水资源高效利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乡村振兴引领区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典范,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山”兼得的发展路子。齐河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连续8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同步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百强县;入选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和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文旅康养、现代流通“十强县”,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齐河县精准施策,合力攻坚,聚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五大工程,建成数字化监控平台、秸秆禁烧高空瞭望系统等重点环保项目。坚持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1 年,PM2.5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4%,改善幅度在全省内陆各县(市、区)排名第一;优良天数比例为70.4%, 创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2022年1—8月份,PM25浓度为32 微克/立方米,在全省内陆城市所辖各县(市、区)排名第一。

精准施策,靶向治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靶向攻坚,严格管控污染源。齐河县聘请上海大学专家团队开展源分析,紧盯工业大气治理薄弱环节,建立各类污染源清单,落实限期销号登记制度,确保整改到位。在德州市率先建成数字化监控平台,实现对齐河县68个大气点位、311处企业和在建工地实时监控、预警。投资1700万元,建立德州市首个秸秆禁烧高空瞭望系统,全天候、全覆盖监控秸秆焚烧,有效从源头解决监管难问题。强化举措引领重点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料场无组织排放管控,保障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金能科技投资2.51亿元完成有组织烟气超低排放改造;金能科技、江河纸业等重点企业投资3.63亿元实施料场全封闭工程,密封面积达21.8万平方米,成为德州市精细化管控示范标杆。

强化“四尘共治”,严格管控工地扬尘。齐河县扎实开展扬尘污防治攻坚行动,突出抓好建筑工地、管线工程施工、裸露地面、料场堆场扬尘污染,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将严管区域由主城区扩展至县经济开发区、生态城,渣土车、商砕车全部安装GPS定位系统并全程监控,相关职能部门与乡镇(街道)联合监管,明确责任、细化到人,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

坚持“微克必争",严格管控道路扬尘。围绕城区骨干道路、国省道、乡镇道路,加大湿扫作业,增加洒水频次。对城区主次道路每天清扫4次、洒水6次以上。辅道每日机扫4次,不能使用机扫的采取人工普扫。对重点区域道路每日洒水10次以上,最大限度降低道路积尘负荷,确保“路见本色”。强化大型物流运输企业、停车场、汽车维修集中停放地湿扫作业,把扬尘管控措施落到实处。


坚持“五水共治”,多措并举,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

齐河县“治”上发力,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共治”,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IV类标准以上。实施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管好全流域、全方位,千名河湖长常态化巡河,动态清零涉河“八乱”,实现22条骨干河流水系相连,打造全国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齐河县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决落实“四水四定”,新建改造城乡污水处理厂58处,日处理规模达到9万吨,年中水回用1800万立方米,年可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883吨。完成13条道路、188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现雨污合流、黑臭水体“两个清零”。在全省率先整县制推开“改厕+污水一体化”模式厕所改造,完成改厕5.17万户。通过综合治理,国控断面水质提升至Ⅳ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坚持“五废联治”,综合施治,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

齐河县加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养殖、工业固废“五废联治”,全县废弃物年处理能力达到115万吨;深入实施“四减四增”行动,推进绿能投资、绿电生产、绿色振兴,坚决守好生态环境安全防线。建成生活垃圾日处理一期规模500吨的光大能源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新建年处理能力150万吨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场站,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整县制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建成齐河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厂,年处理有机废弃物16万吨,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单位监管,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完成129宗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考核中,齐河排名首位;全市排名前十的乡镇、行政村,齐河县各有7个入围。齐河县投资2.2亿元建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厂,年处理有机废弃物16万吨;327个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利用设施配建率达到100%。

齐河县分类施策,严防严控,积极开展危险废物、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等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严防严控,排查企业环境安全风险隐患,落实安全防控措施;及时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减排项目清单,全面排查30家核技术利用单位53枚放射源和68台射线装置风险隐患;完成73家危废产生单位的管理计划及应急预案的备案工作;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指导企业线上办理危废申报、管理计划备案、转移申请等各项业务,建立医疗单位全过程监管体系;制定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面加强涉环境风险企业监管,坚决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扩容增绿,和谐共生,稳步厚植生态环境底色

齐河县聚焦“岸更绿”,积极参与沿黄百里绿色长廊建设,高标准打造黄河生态廊道,全县年均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城东万亩林海年可涵养水源39万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31.6万吨、产生氧气23万吨、吸尘7600吨,让县域“绿肺”更加丰盈。聚焦“河更畅”,以“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鱼,有鱼要有草,下河能游泳”为目标,全面启动“美丽齐河”建设,用3年时间,对全长375公里的22条河流进行综合提升,达到河清、岸绿、水畅、景美,着力打造全国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让县域“水韵”更加悠长。聚焦“景更美”,突出打造赵牛河、倪伦河等人工湿地4处,重点建设1.5万亩齐河黄河水乡国家湿地,有地被植物173万平方米、水生植物57万平方米,城市“气质”更加灵动。齐河优良的生态环境引来东方白鹳、白枕鹤等野生鸟类常年栖息,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曲径通幽,芳草萋萋,绿竹猗猗,飞鸟成群,鱼翔浅底,展现了“碧波映古韵,青芦引鹤归”的人间美景。


2022年初,齐河县在山东省县级层面率先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生物物种家底,为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初步调查具有北方黄河流域乡土特征的水杉、银杏、榆树、槐树等乔灌木及其他植被200多种,天鹅、白鹭、野鸭等野生鸟类和鱼类100多种。通过构建微循环,万亩湿地植被恢复230万平方米,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引来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以及东方白鹳、白枕鹤等野生鸟类常年栖息,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3种,其他野生动物120余种。围绕增添绿能量,打造百里黄河绿色生态廊道,建成110处公园游园,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成为山东省首个县级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生态赋能,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助力高质量发展

齐河县变“环境之利”为发展红利,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塑成优势。坚持“龙头带产业、产业延链条、链条成集群、集群建园区”,推动龙头企业层级跃升、新兴产业延链聚合,打造千亿级钢铁智能制造生态圈、300亿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培强以森峰激光、鼎梁智能应急装备等“区中园”为主体的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奇瑞整车制造为核心的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企业百多安医疗器械、国内首个原创抗艾新药研发生产企业前沿生物为引领的百亿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迅速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做好“文旅+”文章,集群布局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等标志性项目,建成国家A级景区7处,全面配套200余家名品名店,带动形成近千亿元的文旅康养产业集群,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着力打造享誉全国的文旅强县。

齐河县将以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创建成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完善工作机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高质量的“两山”转化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齐河贡献环保力量。


文/刘学芹  山东省德州市生态环境局齐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