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浩渺之下雄浑纵卧,绿色氤氲之中林泰民安。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践行“两山论”的重要实践基地。内蒙古森工集团(以下简称“森工集团”)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进程中,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实现了生态地位更突出,生态作用更凸显,发展潜力更强劲,发展空间更广阔。
初春,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杜鹃怒放
从栋梁到脊梁,良好的生态,源自70年如一日的生态保护建设
2014年1月26日,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视察。在看望林业工人时,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大家,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在林区开发建设70个岁月的历史长河中,生态保护建设的观念与实践一以贯之。
绿荫环抱的林业小镇
1958年8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牙克石召开了大兴安岭林区工作会议,作出了“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右手栽树,左手砍树”的指示。林区结合实际,提出“造林多于砍树,要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这一工作方法一直坚持到林区全面停伐,为林区生态建设始终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8年国家试点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区主业开始由木材生产向生态保护建设过渡,林区坚决落实木材产量调减政策,木材产量由工程实施前的每年425万立方米分两步调减到110万立方米。
植树造林没有因采伐量减少而减弱,林区同步开始有计划、分区域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强化种苗培育,全民植树护绿在林区蔚然成风。
“每年造林一万亩。”今年60岁的库都尔森工公司育林林场职工彭春林,依然清晰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林场的号召。
彭春林介绍,春季顶浆造林期季节性强,林场职工都提前在造林地搭帐篷,吃住都在山上,每天都察看土壤化冻情况,先阳坡、后阴坡,先坡上、后坡下,地面解冻够深了抓紧造林,生怕错过最有利的时机。
“湿地不造林、风道不造林、干旱阳坡不造林”,“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更新、人工造林相结合”,在多年的造林和森林抚育中,务林人摸索出了门道,造林成效大幅提高。
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初秋时节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林区的底色。林区开发建设70年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万亩,并创造了阿尔山、库都尔两处“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实施天保工程的20年间,森林面积净增10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3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9.25个百分点。
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首批57户试点企业集团之一,森工集团把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摆在压倒性位置,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建设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决“守”,生态红线须臾不放松。聚焦主责主业,坚决落实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线”,统筹治理管好林。森工集团配合属地政府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毁林开垦整治、“绿盾”等专项行动,全面遏制非法侵占林地行为,重点区域涉林案件大幅度下降,全力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
严密“防”,全方位当好森林“管家”。坚持“投重兵、打小火、当日灭、立大功”的扑救理念,从严抓管控,从细抓预防,从实抓督查,从快抓扑救,从早抓保障。“一个瞭望塔就是一个哨所,一个瞭望员就是一个哨兵”,全面加强防火瞭望,实施“南兵北调”和“北兵南调”异地靠前驻防,强化空中巡护,成立航空消防特勤突击队,推行“以水灭火”新手段,实施智慧林业等一系列防火举措,实现了“不发生人为较大森林火灾、不发生影响较大自然火灾、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工作目标。签订森工集团、各森工(林业)公司、林场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状,有效推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管理综合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林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能力。
我国第一支航空消防特勤突击队
全面“管”,优化调整管护布局和力量。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森工集团、森工(林业)公司、林场、管护员(站)层层签订森林管护责任书,对14497.38万亩林地全部落实了管护责任。林区现有管护站682处,管护人员2.2万,将管护人员划分为直接管护、专业管护、季节性管护和管辅人员,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切实做到“人员、标志、地块、责任、奖惩”五落实。
努力“提”,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通过实施生态移居工程,撤并林场47个,3622户居民从山场迁移到森工(林业)公司所在城镇。仅2009年,林区通过生态移居就新增林地面积2642公顷。2011年,林区继续扩大森林腹地无人区面积,对已收回的林地和撤并居民后的无人区进行生态恢复。如今,棵棵树木已汇聚成茂密的森林,大自然恢复了以往的宁静。
莫尓道嘎国家森林公园
加大“保”,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成自然公园功能定位和范围划定,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试点。把每年的4月24日至30日定为“爱鸟周”,11月定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深入开展“森林资源百日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形成了林区资源保护管理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良好局面。
加快“补”,补齐林区生态基础设施短板。立足生态保护建设硬件和软件,积极争取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成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公网覆盖率由不足10%提升至60%左右,极大解决和改善林区通信不足问题。积极补齐防火道路、技术装备等生态基础设施短板,推进落实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提高基层工作站所标准化建设水平。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晰
“以前我们是‘砍树人’,最早我们工队每年冬天生产木材能装400节火车皮,现在丢掉斧锯,成了‘看树人’,同样也是在为国家作贡献。”2021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会场,全国人大代表、满归森工公司北岸林场工队长周义哲说。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林区得到休养生息。据测算,2018年林区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
听到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你提到的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绿色GDP”,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绿色发展点明的方向,是林区实现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阿尔山沙棘林地
早在2014年,森工集团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开发储备的国际国内标准林业碳汇项目9项,实施碳汇交易项目6笔。2017年,林区完成了第一笔4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为森工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从“卖木头”到“卖指标”,森工集团将林业碳汇转化为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产品货币化。2021年初,森工集团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截至2022年上半年,林区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超过3070万元。
库都尔百万亩人工林纪念地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从2002年开始,森工集团为改变传统“独木支撑经济”局面,因企制宜,把产业化富民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初步形成了特种动植物养殖、食用菌培植、奶肉牛养殖、中草药种植、大鹅养殖、山野菜加工、森林旅游七大绿色产业体系。
近年来,森工集团坚持科学规划转型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拓展南北东三大旅游板块,94个重点项目纳入内蒙古自治区“乌阿海满”一体化和呼伦贝尔“十四五”旅游规划,55个重点项目纳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内蒙古航旅集团达成通用机场建设共识;营造沙棘、西伯利亚红松等经济林8.65万亩,种植中草药1.7万亩;完成内蒙古森工绿色产品网络平台、App项目技术框架建设。
守护好绿水青山的“颜值”,利用好金山银山的“价值”。森工集团不断开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色崛起的新模式,生动诠释了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实践”。
(文/赵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