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襄阳不断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创新执法服务理念,持续优化执法方式,充分发挥执法监督在环境安全、规范保障、生态治理、督促指导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全方位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工作质效。
聚焦生态环境治理
近年来,襄阳实施了多项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位于小清河与汉江交汇处,占地面积约116万平方米的襄州区西湾公园,原是一片荒地,脏乱差、垃圾遍地等现象屡禁不止,给附近居民造成不少困扰。
襄州区通过“整滩、加堤、建路、配套”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让这块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如今已成为沿线居民们休闲放松、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同时,襄州深入实施“绿满襄州”再提升行动,切实抓好鄂北生态防护林、沿江沿河造林绿化、国家储备林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造林面积8106.8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
同样完成生态修复升级的项目还有位于襄城区襄南大道以东1Km处的环保教育主题公园。这里原是火山石垃圾填埋场,经过生态治理修复后“华丽变身”。2019年,襄阳启动火石山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列入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库,获中央专项资金2500万元。经过数年持续投入资金,建成火石山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及垃圾分类实训基地。
随着一项又一项生态修复项目的成功实施,襄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蓝天白云已成为这座城市最美的景色。
聚焦群众信访处理
襄阳高效办理环境信访,坚持有诉必查、有查必果,对群众反映环境问题,做到高度重视、快速响应、积极处置、及时反馈,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好信访问题。去年,共处理环境信访投诉问题530个,妥善处置涉环境问题网络舆情8起,环境信访投诉处理办结率、反馈率均达到100%;对矛盾突出、重复上访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领导包案化解重点环境信访清单,实行领导包案,一个重点信访案件由一名党组成员包保,落实一个专班化解。组织学习《信访工作条例》,全面提升执法队伍应对信访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确保每一个信访问题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聚焦重点领域整治
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零容忍”高压态势,集中力量整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今年以来,重点聚焦工业园区、化工企业、饮用水水源地、尾矿库、危废处置等重点领域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截至5月底,襄阳生态环境部门共出动检查人员2587人次,对全市998个企业(点位)开展全面排查检查,发现隐患160条,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现场为企业制定帮扶措施,帮助企业消除环境风险隐患。针对夏季VOCs排放,组织开展了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全市累计发现各类涉VOCs问题143个,已整改问题128个。
聚焦送法入企宣传
坚持执法与普法并重,积极开展“送法入企”活动,定期组织执法人员上门普法、发放宣传资料。今年6月,襄州分局联合多家单位举办了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场为企业和社会公众发放环保宣传资料5000余份。
自2023年以来,襄阳生态环境部门共向企业送达环保自检单、废水、废气、企业信用修复等相关文件和资料10000余份。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环保法律意识,减少因不懂法造成的损失,分别印制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企业应做应知手册》《环境管理提醒贴》《企业环境保护综合自检单》等资料,共计送企2700家次,并为全市287家重点排污单位发放了湖北省生态环境执法案例-普法宣传册。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污染防治意识显著增强。
聚焦执法服务优化
柔性执法、预警通知书、驻厂帮扶、简化审批流程......在优化执法方式,做好企业服务等方面,一项又一项创新举措不断推出,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也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今年3月,襄阳将121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正面清单”,对清单中的企业实行分类差异化监管,非必要不进企业开展现场检查,以采取无人机巡航、走航检测等科技手段为主,真正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截至目前,襄阳生态环境部门共对“正面清单”内企业减少现场检查760家(次),通过在线监控平台、用电管控等科技执法方式开展非现场监管2883次。
襄阳推行全程“说理式执法”,要求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仅要执法,还要普法,向当事人说明道理、讲明法理、阐明事理,充分获得当事人的理解和认可,积极主动配合环保部门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自“说理式执法”推行以来,襄阳生态环境领域违法行为和案件数量明显减少。同时,不断创新执法工作理念,强化事前警示,将行政处罚预警通知制度与“说理式”执法相结合,指导企业签署《企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承诺暨行政处罚预警通知书》,对于企业轻微违法或一般违法行为,采取首违不罚、从轻处罚、免于处罚,以教育引导改正为主,2023年共对不予行政处罚当事人实施教育14家次,下达轻微不予处罚决定37件,免罚金额三百多万元。
供稿:襄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朱延生 张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