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毕节市坚决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和“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有关工作部署,在执法练兵过程中找差距、补短板,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工作机制建设,采取“机构建设规范化、监管对象清单化、执法手段科技化、工作管理台账化、执法普法常态化”五项措施,全面提升执法练兵成效。

一是机构建设规范化。按照“试点先行、分批达标”的要求,指导织金县高标准推进机构执法能力标准化试点建设,统筹推动其他县(市、区)执法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织金分局能力标准化建设通过省级第二轮次评估,其他执法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规范着装管理,首批127名执法人员全部配备制式服装及标识,启动第二批执法制式服装及标志配备工作,执法人员现场执法统一着制式服装;组织开展2轮次执法人员队列演练,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标识标牌全面规范使用。实施执法尖兵培育计划,4名执法人员入选贵州省执法领军人才、11名执法人员入选贵州省执法骨干,人员能力持续提升。

二是监管对象清单化。以生态环境保护移动执法系统污染源信息库、污染源普查等数据为基础,强化与水务、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能源、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横向联动,动态更新完善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采选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领域污染源清单;加强环评审批和执法监管衔接联动,实施建设项目清单化动态管理。结合污染源变动情况,合理制定监管计划,综合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等方式,市级实行重点污染源监管全覆盖、一般污染源按比例开展抽查检查;县(市、区)实行网格化巡查监管全覆盖,全面扫除执法监管死角。

三是执法手段科技化。强化科技支撑,加大现代化、信息化执法装备使用力度,依托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数据,开发毕节环保云大数据平台APP,实现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实时查询;强化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视频巡查,及时掌握设施运行管理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精准高效打击违法排污、不正常运行设施及在线监控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组织开展无人机、便携式水质快速检测设备、快速检测试剂包等新型执法装备使用培训,鼓励使用无人机开展巡查监管,全面推广使用水质快速检测、快检试剂包等新型辅助设备,精准判定各类违法行为。2023年以来,通过新型监管手段使用依法查处违法案件4件,执法精准度持续提升、执法效能持续提高。

四是工作管理台账化。有序推行现场执法工作台账化管理,执法人员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后规范填报现场执法检查时间、检查污染源名称及位置、是否发现问题、是否立案处罚、是否交办整改等要素,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台账运用,现场执法检查发现的重大风险和突出问题,纳入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和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问题台账管理,同步交办属地生态环境部门跟踪整改落实,有效推动市、县(市、区)执法数据信息交互共享,最大限度避免重复检查以及问题整改口径不同、要求不一致等困扰企业的问题。2023年以来,累计组织各县区排查发现各类问题340个,依法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86件,其中,市级现场执法检查交办突出问题71个。

五是执法普法常态化。严格落实执法普法责任制,将法律法规宣传宣讲贯穿于污染源现场执法监管全过程,大力推行“说理式”执法,根据执法检查发现问题针对性提出整改建议,并结合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违法犯罪典型案例,说明相关违法行为违反的法律条款、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加快推动解决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等问题。大力运用警示约谈等执法举措,对有关违法企业,综合采取提醒约谈、警示约谈等方式,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及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约谈、开展普法教育,严明法律底线、彰显执法温度,推动源头减量。2023年以来,先后对贵州华亨麻业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实施约谈,有效推动了相关问题整改落实。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