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四川省生态建设的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长江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为了一江清水向东流,一个水环境治理企业筚路蓝缕、不断壮大,并最终以先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势头立足于周边城市污水治理高地,它就是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四川省百强企业——兴泸投资集团和省内业界首家港股上市企业——兴泸水务集团旗下的市属国有重点环保企业。

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20年来,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始终秉持着“治理水污染 益于水环境”这一理念,辛勤付出、责任在肩,从草创时日处理污水2000吨,发展到如今日处理污水64万吨,近300个污水处理厂(站)遍布在全市及省内各个角落昼夜运转,星星点点凝聚成一束高光,聚焦在这座经济繁荣、山水秀美的酒城,又似灯塔高立,静守天蓝水绿。

稳中求进,深入推进管理创新

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建立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OS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中国供排水协会理事单位,四川省供排水协会、四川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泸州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先后荣获四川省“十二五”节能减排先进集体、四川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优秀运行管理单位等荣誉。

通过创新生产管理模式,优化工艺路线,增设水质保障预警机制,完善生产维保服务体系,严守水质生态屏障底线。在实际工作中以具体方案为指导有序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坚持以主业为主,拓展如酒类废水处理、页岩气废水处理、管网运营维护等多个业态领域,以《四川省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以及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域污水治理攻坚工作部署为指引,不断加大域内外项目投资,新(扩)建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建成后,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将得到有力增进,涉及水生态保护的民生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缓解。

治污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大,企业努力争取到相关部门重大环保项目融资支持,并多渠道募集落实重大项目配套资金。依托兴泸集团融资平台,水务港股资本市场,多渠道募集重大环保项目资金,利用价值管理、投资融资、资本整合手段,积极参与推动西部环保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

(图:城东二期施工现场)

锐意进取,积极推动技术革新

深化核心C-M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竞争力是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发展的需要,更是不断成长的关键之一。长期以来,企业致力将自身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相结合,及时把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与科研院所、高校进行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联动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造,推广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已取得了27项专利技术。

应用新技术,使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处理规模30%以上提升,实现节能降耗和水质达标排放。二道溪污水处理厂(泸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厂区占地面积140.62亩,采用改良A2/O+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紫外线消毒工艺,污水处理设计规模10万吨/日(其中一期2.5万吨/日,二期2.5万吨/日,三期5万吨/日)。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被列入泸州市“三推”项目、市重点、省重点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是泸州市第一座地下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创泸州市“酒城杯”优质结构工程奖,该项目扩建规模为10万吨/天,同时对原一期5万吨/天的部分进行改造,改扩建完成后城东污水处理厂总规模为15万吨/天,KZ=1.30,工艺设计采用“预处理+多模式改良型A2/O+ D型滤池”为主体的三级深度处理工艺,出水水质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水一体工艺,处理后最终实现污泥焚烧、填埋或综合利用,臭气处理采用生物除臭+光催化工艺。

(图:城南一二期实景)

通过对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实现了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稳定,污泥沉降性能好等特点,有效解决了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洪涝、雨污混流、面源污染等疑难问题,使城乡污水处理得到了质的提升。除此之外,还率先探索治污企业厂网联动预警模式,建成全省首家截污干管3G视频监控系统,并提档升级为泸州市污水处理信息管理平台,全域化展示泸州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从而让泸州市实现城乡污水处理信息化、集中化和智慧化管理。

统筹大局,城乡治理融合发展

乡镇污水的治理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条件、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存在如施工难度大、维护成本高、运营管理难、进水量不稳定等诸多难题。面对这些艰难的挑战,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积极扛起社会主体责任,夯实环保产业基础,主动扛起城乡一体化污水治理的重担,深耕环保领域,以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以生态环保红线为企业底线,结合环保督察内生动力,高质量做好水污染防治、全域治污、河长制等工作,扎实推进“三水共治”,为守住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自觉践行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主体责任和担当。

在过去,泸州市城区、县城、镇区、乡村的污水处理业务分线发展,既不便于统一管理,还大大增加了运行成本。目前,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运营着泸州市三区两县乡镇污水处理厂近200个,处理能力达到4.74万吨/日,实现了泸州市一二级场镇及流域内敏感农村污水处理场站全覆盖、污水收集率达到50%以上的建设目标,全市已建成的厂站基本实现了稳定运行,处理负荷达到60%以上,2019年—2023年期间镇村污水处理量约0.33亿吨。同时,创造性地开启了“互联网智慧远程监控+标准化管理+应急响应”的ISE模式,实现对区域的网格化管理,服务范围也由泸州市主城区中心半岛25km²扩张为三区四县城市规划区约170km²,污水处理总能力由5万m³/d提升到目前的55.82万m³/d,污水处理率达96%。在2013—2023年期间,城市污水处理量约达9.3亿吨,承担了约170万人口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初步实现了城乡污水处理业务的统一管理,成为区域规模业态全覆盖的水环境治理企业,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局面。

二十余载,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在探索生产运行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智慧化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过去、审视当下、着眼未来,秉承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立足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切实解决了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散排、乱排的问题,为泸州市全域污水治理工作及碧水蓝天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洪钢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思新求变转型发展核心目标,围绕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高效,竞争力更加强劲,品牌更加响亮发展主题,推行给排水一体化战略,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公司专业运作能力、整体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借力国际资本市场平台,利用价值管理、投资融资、资本整合手段,积极参与推动西部环保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兴泸污水产业化运营之路。”



文:娜菲莎·海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