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破解施工噪声扰民问题,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以下简称“光明管理局”)多措并举,持续推动工地噪声污染防治,打造辖区“宁静工地”标杆。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科学城片区,紧邻医院、人才安居房、学校等环境敏感点,施工期间噪声防治任务重、压力大。该项目积极履行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及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各项工作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全面实施降噪措施,树立“宁静工地”标杆,守护居民“耳畔安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项目效果图
前期合理规划布局 主动切断噪声传播
该项目开工前,光明管理局依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八个必须”工作要求,督促指导项目主动靠前部署完善噪声污染防治方案,形成完备噪声污染防治体系;此外,还会同区住建局及有关部门开展现场联合指导帮扶,持续开展“开工第一课”,将噪声污染防治“八个必须”工作要求纳入培训内容,实现“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双交底。
在多部门联合指导下,该项目依照项目特色,提前主动合理规划施工布局。正式施工前将噪声污染源、高噪声施工作业区域主要规划布局于建筑楼群内侧、已完成的地下室或封闭楼层内、封闭或半封闭工棚内,并增加移动隔声屏障,通过建筑物自身结构和合理施工布局屏蔽绝大部分噪声污染传播路径,减少大量噪声污染。
高噪声施工区域设置于地下室

合理布置施工布局

隔声围挡

移动隔声屏障
用技术打造“宁静工地” 优先使用降噪设备
在技术更新方面,该项目采用BIM施工技术对场地准备、主体构建等分项工程开展虚拟建造,预先确定最优可行性施工方案,并通过BIM施工技术适时调整施工场地规划,降低现场二次加工噪声传播;采用ALC预制墙板、混凝土预制外墙挂板等多种装配式构件,将多道工序消化在构件工厂,实现现场“安静拼装”。
在设备选型方面,项目积极选用低噪声风镐、低噪声振捣棒、插入式混凝土振动器、静音发电机、变频电梯等低噪声设备,全面降低施工机具噪声分贝值。
在隔声传播方面,高压喷雾机的高压泵被封闭在设备内部,实现“无声喷洒”;外架防护网采用多孔吸声结构的金属冲孔防护网,为结构施工按下“静音键”;在现场裸土区域增设园林绿化,改善现场环境的同时,利用植物吸音隔声作用,打造防噪“天然屏障”,让群众“看得到措施,听得见改善”。

BIM施工技术

混凝土预制外墙挂板

低噪声风镐

低噪声振捣棒

高压喷雾机

金属冲孔防护网


花园工地
监管帮扶协同发力 打造“宁静工地”标杆
群众认可是“宁静工地”的唯一认证,光明区各部门通过监管、帮扶等手段,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确保“宁静工地”在群众心中擦亮招牌。
●科技持续借力。光明管理局推出“AI云哨”和“空中云哨”监管手段,构建“四全”生态环境监管模式,实现对工地的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管,持续监控工地环境管控情况。
●加强帮扶指导。定期联合区住建局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开展联合检查,检查降噪各项措施落实情况;聘请专业技术单位全过程跟踪指导。
●畅通交流渠道。项目在施工现场设置环保公示牌,全面公示环保信息,向周边居民透明公开;设置居民接待点,做好积极沟通,消除周边居民疑虑,提高居民接受度,适时开展共同活动或深入走访,争取居民支持;同时,该项目积极承办光明区“绿色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等观摩交流活动,号召辖区工地学习,擦亮“宁静工地”招牌。
来源: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