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践行“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理念,服务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藕合叠加,助推安顺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优化项目环评审批服务

1.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预评估”,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精准预判和政策支撑,在重大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和前期谋划阶段提前介入,提前预判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指导建设项目业主在项目选址谋划阶段依法避让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等禁止开发区域,主动选择成熟可靠的污染防治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降低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和建设项目投资风险。

2.坚持主动上门服务,对航空产业、旅游产业等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工作专班,开设绿色通道。从2023年7月1 日起缩短审批流程时间,将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示时间由7个工作日减少为5个工作日,报告书受理公示时间由10个工作日减少为7个工作日。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分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创建活动,打造一批生态示范引领样板。

4.推进红枫湖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长期化、制度化,持续推进生态保护恢复,为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筑牢绿色之基。
三助力企业提高治污水平

5.加强现场指导,督促建设项目业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保护“三同时”制度,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保证环保设施正常运转,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指导服务企业开展深度治理,提高管理水平,减少排放总量,用于新建项目排污总量替代。

6.持续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指导帮助企业规范生态环境安全管理,化解风险隐患,避免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发生。

四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

7.将日常监管检查、监督执法检查、专项检查和部门联合检查等计划性检查纳入“双随机、一公开”范畴,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8.开展“送法规、送政策、送技术”执法帮扶活动。推行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正面清单制度,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对清单内的企业开展以非现场为主的执法排查,减少现场排查频次,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五拓宽生态环保投融资渠道

9.鼓励引导生态环境类项目多渠道争取金融支持,围绕污染防治、环境质量改善和建设一流旅游城市、航空产业城发展等重要布局,指导开展生态环保基金、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等市场化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争取生态环保类项目获得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

10.与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项目储备库建设,提升项目申报入库率,争取中央、省级生态环境资金支持。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