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第30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宣传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山东省淄博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专题宣传活动。
设立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
常家镇位于高青县城北部,借助其北依黄河的天然地理优势,域内湿地是中国东部候鸟迁徙区的重要中转站,因此生物种类丰富。天鹅湖里,成群的野鸭在水中嬉戏,白鹭、夜莺等鸟类相继在空中飞过。
据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党委副书记刘晓介绍,常家镇主要植被类型有23种,其中,维管束植物698种,脊椎动物196种。除此之外,高等动植物种还包括珍稀濒危物种31种,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11种,省级重点保护物种16种及省级特有物种6种。
为保护栖息地,常家镇人民政府联合淄博市生态环境局高青分局牵头实施山东(高青)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项目,目前已进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项目库,被列为“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十大工程”之一。
项目计划使用“黄河楼”单层打造,在“黄河楼”六楼进行实景装修,摆放动物标本,安置全息投影、潜望式监控、研学科普展板、养护实验设备等,满足常家镇黄河湿地乃至高青县黄河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类群的系统性监测,为高青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及时、可靠数据,并形成全民生物多样性观测记录、科普教育、青少年研学、高校课题研究的中心场所。
马踏湖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走进马踏湖,到处可以听到各种鸟类鸣叫,随处可见鱼翔浅底。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不仅仅是淄博本地市民,来自省内济南、滨州等地市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曾几何时,马踏湖一度污染严重,污泥浊水、一片荒芜。
据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水与土壤环境科科长刘晓明介绍,为恢复马踏湖生态环境,淄博市按照以治控源、以用减排、以保促净的“治用保”思路,对马踏湖及上游河流开展科学整治。在实施逐步加严的地方标准的同时,提升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河道,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经过一系列综合治理,马踏湖流域湿地生态恢复效果显著,湖区主体水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通过水质改善,充分激活了湿地作为“种子库”的技能,湿地内植物体系逐渐丰富,植物盖度大幅度提升。
2016年,马踏湖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淄博市首家国家湿地公园。目前,马踏湖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湖区野生动植物共100科246种,其中鱼类10科19种,鸟类31科84种。
文:山东省淄博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