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首次产业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首次产业化,往往面临研发产业化周期长、技术风险高、市场不确定性大、资金投入多等风险挑战。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但对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首次产业化仍然存在不少“堵点”。
刘晓华代表建议:
1、要建立首次产业化风险分担和资金支持机制,破解“不敢转”难题。建立健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技术目录”,设置“首次产业化专项基金”,对照目录定向支持,综合运用无偿资助、风险补偿、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对如首套装置、首套产线建设等提供贴息甚至无息贷款、保费补贴,市场推广阶段按销售额一定比例给予后补助,持续科技攻关研发给予一定比例的无偿资助等。
2、要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激发“主动转”动能。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首次产业化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对企业因首次产业化而产生的亏损,允许延长结转年限;对参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首次产业化的科研人员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等。
(刘晓华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安庆石化公司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