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省委工作会议鲜明提出,把“拼经济”摆在最突出位置,四川省政府第十次全体会议提出,争分夺秒拼经济、攻坚克难搞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出台系列举措,更加主动融入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全力保障拼经济、搞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担当尽责,笃行实干,全力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充市把“六围绕”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发展的破题之举,通过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减污、减排、降碳,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南充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后劲所在、空间所在。
围绕精细管理,为经济发展换取质量空间
聚焦精细化城市环境管理,开展“三禁”整治,全面禁止主城区烟花爆竹燃放、露天垃圾焚烧和熏腊制品无序熏制。持续推进城市建筑工地整治,严格落实扬尘控制工地,严格落实“六必须”“六不准”“六个百分百”要求,开展在建工地扬尘治理实时在线监测。实施机动车尾气管理I/M制度,推行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及台账管理,实现尾气“检验、维修、复检”闭环监管。通过精细化管理,全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9个百分点,主城区优良天数率94.3%,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围绕机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换取容量空间
坚持创新环境治理的有效机制,创新推行“党政河长、河道警长、民间河长、记者河长、检察长河长”制度,实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利用,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推行统一烟道机制,全市在建商品房在规划时即设计整体烟道,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和油烟在线监控“全覆盖”,生活排放实现达标排放、统一处置。截至目前,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稳步推进。
围绕行政审批,为经济发展换取时间空间
聚焦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为企业办事增便利、为市场主体减负担。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创新“专人、专家、专班”服务模式,开展重点项目建设“保姆式”服务,做到“一对一”跟进、“点对点”指导。建立“公开一个咨询电话、每周一个接待日、每月一次集中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机制,创新“环保管家”“环保秘书”“园区+企业+业主”恳谈会做法。建立“重点项目环评清单”,开展环评预审,推行“豁免审批一批、告知承诺一批、加快推进一批”“三个一批”服务,环评审批整体提速70%以上。
围绕问题整改,为经济发展换取舆论空间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分工制+分块制+分线制”“黄牌警告+红牌督办+移送问责”“三三机制”。常态化“回头看”,对整改不力的不定期提醒、暗访片曝光、“红黑榜”通报、行政约谈,涉及违纪违法的移送司法。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率100%,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按照时序进度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率75.8%。累计处置生态环境领域群众来信来访2459件,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围绕能力提升,为经济发展换取环境空间
加快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建成水质监测自动站22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3座、空气质量网格化微站132座、辐射环境监测站2座、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站1座,全市近330家重点排污单位实施在线监测监控。扎实开展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全面实施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新(改)建雨污管网393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89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922处,污水日处理能力新增57.76万吨。先后建成危废、医废、污泥、垃圾处置等重点项目15个,固废处置能力达到4126吨/日,实现了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科学治污。
围绕绿色生活,为经济发展换取绿色空间
将推动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作为重要目标,开展大规模绿化南充行动,营造林面积达119.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7%。打造国省级森林公园5个、湿地公园7个,湿地公园总面积近1.5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60%,“身边有绿”成为常态。实施主城区化工、屠宰企业退城入园,推进9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清洁能源电力总规模123.5万千瓦,单位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6.3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2.26%。推广绿色出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147辆,设置充电末端2000余个,投放电动公交车244辆、新能源共享单车2.18万辆。
(来源:南充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