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半评选,全国“2021最美基层环保人”日前揭晓。在全国10名获奖者中,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教育科科长王彬彬位列其中。12月23日下午,她获得“2021最美基层环保人”奖杯和证书。


由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境网在全网发起“寻找最美基层环保人”推荐宣传活动已举办四届。在全国来自环境执法、监测、宣教等基层工作岗位的众多候选人中,由湖北省生态环境厅选送的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教育科科长王彬彬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全国10名获奖者之一。


洒播一颗颗绿色的种子,静守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态环境教育,是凝聚社会共识,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大量默默无闻的细致艰苦工作。20多年前,师范毕业的王彬彬毅然申请到生态环境教育的新岗位,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空白,更需要有人来拓荒。

很多“过来人”都善意地提醒过她,说环境教育成效太慢了,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而且,小树一旦长“歪”了,还要花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高的成本去修正它。环境教育确实有些“慢”,但是王彬彬认为等待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虽然漫长却充满希望。


2007年,她第一次走进一所农村小学——黄陂蔡店中心小学,踏进简陋的校园,面前是陈旧的教学楼,蝇虫遍布的旱厕,没有食堂,没有开水,路远的学生中午只能啃一个凉馒头或是嚼一包干脆面。老师们只有一块黑板,两支笔(粉笔、钢笔),学校连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老师都不够,更别提环境教育老师了。目睹这一切,王彬彬意识到,农村特别是偏远的山区,教育基础薄弱,是环境教育最需要关注的地方。

王彬彬联系了几个环境教育做得比较成熟的中心城区,对偏远城区开展结对帮扶,并邀请一些专家和一线优秀环境教育教师定期去给偏远城区的老师进行培训,手把手地告诉他们怎么上环境教育课、怎么利用校内外的自然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光帮扶和送教还远远不够,上好环境教育课,必须依托一本好的教材,而武汉市一直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材,都是学校自主开发校本教材。2008—2018年,经过十年的努力,王彬彬等一批先行者不断推动,历经数次打磨,武汉市环境教育系列地方教材《身边的环境》正式出版,并于同年面向全市义务段79万学生实现全覆盖发放。看到蔡店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领到书时的高兴劲儿,王彬彬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在王彬彬等一批生态环境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武汉市的生态环境教育走在全国大城市的前列,受到教育部肯定。武汉市规定,环境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将在全学段中开展,每学年12课时,保障了生态环境教育的普及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共有100多万学生享受这一课程。各类社会生态志愿者组织也大量涌现,成为生态大厦的牢固根基。

王彬彬将环境教育工作的许多心得体会写成理论研究文章,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为以后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提供一些依据。她笔耕不辍,撰写论著13部,在国家一类期刊发表论文20篇。她将绿色创建、全民行动与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在她的努力下,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应运而生,一个个优秀的典型不断涌现,在国际、国内环境教育舞台唱响了“武汉声音”。


来源:湖北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