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
是石家庄的“母亲河”
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承载河流
近几十年来
滹沱河常年断流
河畔植被稀少
盗采河沙不绝
土壤沙化严重
一度被称为“石门伤疤”
成为石家庄主要的风沙来源地
而现如今的滹沱河
一幅生态画卷尽显诗意
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图片

今天是首个全国生态日
跟着小编一起
走进滹沱河
了解中国中铁保护生态环境
推动绿色发展的担当和行动

科技驱动,探索“生态+创新”修复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经常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渡河,遇到滹沱河的“大沙窝”,推也推不动,骑也骑不动,只能扛着自行车步行,在来回穿梭间跑遍了正定每个村落。经过调研,习近平作出了“要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须向荒滩进军”的判断,提出要发展好林业,利用好荒滩,绘制了一幅滹沱河生态修复蓝图。

图片
▲生态修复前沙化严重的滹沱河荒滩

“原来只要一起风,滹沱河河道刮来的风沙打在脸上都疼,黄沙漫天,窗户都不敢开。”石家庄藁城区一位居民回忆。

为了重焕“母亲河”风貌,中国中铁旗下中国铁工投资把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具体实践。面对风起黄沙蔽日,如何让贫瘠、不保水的荒滩砂土成为生态泥土?中国铁工投资通过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邀请高校和农科院专家等方式组建栽培实验室,分析土壤基础数据、选配种植品种,对滹沱河土壤开展研究和改良试验。

图片
▲生态修复前沙化严重的滹沱河荒滩

试验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在四千多份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百余次试验,最终确定了解决方案。通过对不同土质施加相应比例的腐殖土、有机肥和混合肥,利用旋耕机深翻、搅拌,让肥料均匀分布,对土壤进行改良,形成生态循环的良好效果。

同时,“生态+创新”是推进滹沱河生态修复的重要特点。在滹沱河生态修复中,形成了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省部级QC成果。

图片
▲生态修复后的滹沱河

“我们在施工中尽量少用混凝土材料,而是尽可能用黏土、膨润土防水毯和反滤土工布结合的这种较为生态的方式,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幅提升河底防渗效果。”中国铁工投资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表示。

滹沱河河道上,隐隐可以看到河床底部及两侧浅水区放置着一个个钢丝石笼,“它可以借助河水的流动将水中的小颗粒土壤收集到石笼,有效防护了河水渗透和冲刷,也为河岸植物生长提供了生态土壤,推动了生态绿色河流的打造。”该负责人说。

图片

近年来,中国铁工投资通过土壤改良、苗木优化、防冲防渗、景观绿化、水生态修复等系列举措,修复水域208公顷、绿化河岸1076公顷、修建主要道路41公里,打造了“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让滹沱河成为石家庄最大的城市“绿肺”。

如今的滹沱河畔,移步皆是景、满目皆是春,生态蓝图已经变为美好现实,“常年有水、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生动写照,“母亲河”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图片

产业搭台,打造“文化+娱乐”生态景区
      生态的修复也点燃了滹沱河经济带腾飞的引擎。“廉州湖景区这片原来是一个大沙坑,按照原设计需要填筑300万方土再绿化。我们灵活利用地形,对沙坑进行边坡和坑底整理,形成了滩地景观湖,既贯彻了生态绿色理念,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中国铁工投资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运维管理人员说道。
滹沱河生态系统修复的同时,联通了廉州湖和滹沱河水系,设计布设“一河两岸八岛一湿地”,形成滩地景观湖,打造了一个集主题文化、休闲娱乐、生态观光及健康产业为一体的廉州湖生态景区。图片廉州湖畔一改往日荒凉,跨水小桥、环形舞台、垂钓中心、生态梨园、花海田园等亲民设施一应俱全,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目前,廉州湖景区已举办了春节庙会、梨花节、夏季水上运动、冬季冰雪等系列活动,为石家庄市居民提供了全方位休闲度假服务。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是中国中铁装点华夏、绿美神州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滹沱河,区域生态、文化、产业、景观相得益彰,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滹沱美景,书写了一幅绿美神州、装点华夏的“中铁答卷”。图片

来源丨中国铁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