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经常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渡河,遇到滹沱河的“大沙窝”,推也推不动,骑也骑不动,只能扛着自行车步行,在来回穿梭间跑遍了正定每个村落。经过调研,习近平作出了“要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须向荒滩进军”的判断,提出要发展好林业,利用好荒滩,绘制了一幅滹沱河生态修复蓝图。

“原来只要一起风,滹沱河河道刮来的风沙打在脸上都疼,黄沙漫天,窗户都不敢开。”石家庄藁城区一位居民回忆。
为了重焕“母亲河”风貌,中国中铁旗下中国铁工投资把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具体实践。面对风起黄沙蔽日,如何让贫瘠、不保水的荒滩砂土成为生态泥土?中国铁工投资通过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邀请高校和农科院专家等方式组建栽培实验室,分析土壤基础数据、选配种植品种,对滹沱河土壤开展研究和改良试验。

试验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在四千多份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百余次试验,最终确定了解决方案。通过对不同土质施加相应比例的腐殖土、有机肥和混合肥,利用旋耕机深翻、搅拌,让肥料均匀分布,对土壤进行改良,形成生态循环的良好效果。
同时,“生态+创新”是推进滹沱河生态修复的重要特点。在滹沱河生态修复中,形成了1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省部级QC成果。

“我们在施工中尽量少用混凝土材料,而是尽可能用黏土、膨润土防水毯和反滤土工布结合的这种较为生态的方式,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幅提升河底防渗效果。”中国铁工投资滹沱河生态修复项目负责人表示。
滹沱河河道上,隐隐可以看到河床底部及两侧浅水区放置着一个个钢丝石笼,“它可以借助河水的流动将水中的小颗粒土壤收集到石笼,有效防护了河水渗透和冲刷,也为河岸植物生长提供了生态土壤,推动了生态绿色河流的打造。”该负责人说。

近年来,中国铁工投资通过土壤改良、苗木优化、防冲防渗、景观绿化、水生态修复等系列举措,修复水域208公顷、绿化河岸1076公顷、修建主要道路41公里,打造了“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让滹沱河成为石家庄最大的城市“绿肺”。
如今的滹沱河畔,移步皆是景、满目皆是春,生态蓝图已经变为美好现实,“常年有水、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生动写照,“母亲河”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