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加强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同时,围绕“双碳”目标引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执法服务,不断健全执法帮扶机制,与企业形成守法执法并重、相互支持良性互动,真正做到监管有力度、服务有温度。
一、主动超前服务,发挥行业监管职责
一是聚焦“环企精准云普法”。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组织全市180余家重点排污企业相关人员通过“环企精准云普法”学习环境法律法规。将企业三类人员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合理确定检查频次和检查方式的考量因素,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正面执法清单等工作相衔接,增强企业学法守法意识。二是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规范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制定并印发了2021-2024年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修订《淮北市生态环境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2024版)》,明确抽查比例和检查频次,完善生态环境执法随机抽查项目清单、监管对象库及执法人员库,其中检查事项清单(大类)11项、检查事项清单(细类)16项、检查对象库867户。今年以来,通过事中事后管理系统对230家企业发起双随机检查任务,并在检查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录入检查结果并向社会公示。三是开展专项行动检查。2024年以来先后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部来淮多轮次帮扶督查发现问题整改后督察、环境信访投诉举报涉企问题整改核查、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同时将入企执法检查备案制度落实到位,入企检查前登记入企事由、检查时间、人员等信息,入企检查时出示《入企检查备案表》,截至目前入企执法检查备案80余家。
二、强化清单管理,绘制柔性执法新蓝图
一是严格执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定的环保部门行政处罚权事项,行政处罚标准全面执行《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规定〉的通知》,裁量标准统一,确保行政处罚公开公平公正。二是执行免罚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安徽省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免罚清单》并在门户网站上及时公开,对符合《免罚清单》规定情形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作出不予处罚决定,进一步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2021年以来办理免罚案件数22件,免罚金额266.17万元。三是强化正面清单制度。制定《淮北市生态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将9大类企业纳入环境执法正面清单管理范围,对守信优质企业“无事不扰”,打造环保智慧监管,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截至目前,全市正面清单企业共62家,均已在市生态环境局网站公示并在省生态环境厅备案。2021年以来,利用无人机、红外热成像仪、FID、走航车等技术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370余次,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工作的打扰。
三、做好执法后半篇文章,强化包容审慎监管。
一是推进环境信用修复。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积极对接企业,发放“信用修复操作指引”,宣传信用修复政策、明确办理流程、进行修复指导。鼓励失信企业在整改后申请修复,恢复企业活力和竞争力。2021年以来,指导110余家企业完成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信用修复。二是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淮北市生态环境局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淮北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等。针对疑难案件,组织专家、法律顾问围绕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疑难行政复议、诉讼案件等开展咨询论证和法律服务,促进依法行政,防范法律风险。2021年以来,开展法制审核近300余次。二是开展“送法暖企”“环企直通车”行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联合税务部门对辖区内7家企业开展“送法暖企”,通过 “面对面”精准帮扶,对企业遇到环境问题一一解答,并发放环保宣传手册90册,帮助解决问题7个。
下一步,淮北市生态环境局立足岗位职责,以优化指标各项数据为发力点,以提高指数指标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为重心,聚焦广大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切实减轻经营主体负担,对轻微违法审慎包容,常态化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加强守法引导,提升企业守法经营,让生态环境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文:淮北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