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式”联防联控更利于治污,已然成为业内共识。除为人熟知的京津冀“2+26”个通道城市外,今年年初,长株潭及传输通道城市也携手共同开展治气攻坚。

近日,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新添一员——“南襄荆荆宜”。其打破了省际壁垒,分别包含了河南省南阳市,湖北省襄阳市、荆州市、荆门市及宜昌市。未来,这些城市将在统一防治方面开展哪些工作?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抱团治气,攻克区域污染“同病相连”

受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及产业分布等特殊条件影响下,一个地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可能随着上升气流进入高空,并伴随气团传输至其他区域,再跟着下沉气团降落至地表,这便是区域间的污染物传输。区域间相互输送污染物,使得大气环境问题呈现区域型、复合型的特征。

2022年初,湖北省基于两年多的研究成果,初步完成了全省大气区域污染成因及对策研究,摸清了省内存在的3条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其中之一便是华北平原向江汉平原的输送通道,主要城市包括襄阳、荆门、荆州、宜昌等地。

这些城市存在相似的“症结”。其大气污染风向主要为偏北风,传输过程主要发生在秋冬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主要污染表现为重污染天气PM2.5污染,且城市的污染程度易受整个区域传输的影响。

这些特点为统一防治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展跨省、跨市区域联防联控,成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一剂良方。彼时,湖北省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刘巍提出,在省级联动层面,建议建立湖北省与河南南部区域(即平顶山、南阳)等地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市级联动层面,建立襄阳、荆门、宜昌、荆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随后,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利用相关研究成果,组织专家团队赴重点城市帮扶,指导传输通道区域开展联防联控。8月31日,“南襄荆荆宜”在襄阳市召开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会(以下简称“工作会”),这也是通道城市治气朋友圈的“首次亮相”。

信息共享、迅速联动,为污染应急抢时间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相关负责人熊文进告诉记者,“南襄荆荆宜”通道城市的联动首要任务是针对区域污染天气,包括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和夏季臭氧污染应急。

既然外来传输是绕不开的污染,通道城市并未消极互相指责,而是积极达成共识——提前研判预警预报,做好避锋堵截等治理工作。

荆州市参会代表建议通道城市强化会商预警机制,做到三天内污染形势精准研判,并逐步提升中长期污染预报准确性,为污染天气应对赢得时间。

宜昌市参会代表建议强化区域城市火电企业绿色电力调度。“在冬季重污染应急时期,提前与火电厂进行协调,进行错峰调控,给通道内大气污染减负荷。”

荆门市参会代表则建议在应急期间通道城市应切实做到预警启动时间一致、解除时间一致,应急联动措施统一。

熊文进介绍,通道城市将努力把重污染天气应急调节在“一个频道”上,统一预警启动条件,规范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响应、解除工作流程。“我们会一直等到最后一个城市解除重污染天气,否则下游城市将一直面临本地污染物累积和外部污染物传输叠加的负面影响。”他说。

通道城市联防联控的“统一”还体现在统一标准、统一减排、统一执法、统一协调等多方面。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大气中心副主任李瑜告诉记者:“我们(通道城市)的考虑首先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要统一标准,积极共同谋划相关的污染治理项目。其次对于涉及到新增高架源(指离地较高的污染源排放的现象。一般对近距离的地面影响不大,对下风向地区影响较大。)的一些项目审批,考虑加强会商。”

李瑜表示,在监管执法的尺度上,通道城市还将统一标准要求。她以移动源控制举例,机动车检验国家有相关标准技术规范,但各地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松紧不一等不平衡的现象,在对于机动车检验机构的监管方面,我们也会加强联防联控,开展交叉联合执法,保证通道城市区域内经过车辆的环保检验都是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的。

互学互鉴,一家治气经验区域共享

学人之长,可补己短。工作会中,多个城市拿出治气攻坚宝贵经验进行交流。

其中不乏治气成绩亮眼者。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27日,南阳市PM2.5平均浓度43微克/立方米,在河南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中排名第6,PM10平均浓度67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4天,全省排名第3。根据生态环境部1月-6月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通报,南阳市1月-6月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8名。南阳市参会代表介绍:“可以说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南阳市空气质量稳步改善,且稳定保持在历史最好水平。”

南阳市参会代表在工作会中分享了近年来南阳市发挥先进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帮扶工业企业治理升级的相关经验。据了解,南阳市先后组织砖瓦窑、商混站等行业绩效分级现场观摩培训;多次邀请技术专家对砖瓦窑、水泥、冶金辅料、钙粉、涉VOCs等行业进行现场调研指导,为相关行业“量身定制”治理提升方案,指导编制了冶金辅料和钙粉行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评定A级企业18家、B级企业55家,绩效引领性企业8家。

熊文进坦言,对比襄阳市A级企业两家,B级企业9家,绩效引领性企业1家,从重点环保企业数量上可以看出南阳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促进治气见成效,这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他还告诉记者,不止与工作会的交流,日常间区域通道城市相互调研学习就频繁交流治气经验。

“比如荆门市采取网格管理、逐级包保、蓝天卫士、巡查督导、宣传引导等措施做得比较突出,网格员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的模式值得学习;宜昌市扬尘管控措施也十分有特色,宜昌市政府将扬尘污染防治纳入政务综合督查,派出暗访组分赴县市区开展监督检查。还推动地方对扬尘污染立法监管,对工业企业的无组织进行排放深度;襄阳市则是高位推动,成立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巡查组,将城区划分为6个小组,每天坚持巡查。”

对于“南襄荆荆宜”下一步工作安排,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蔡金海表示,通道上的五座城市皆为共同体,要落实联席会议机制,分析大气环境形势,总结经验,取长补短,研究和解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要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区域信息共享,为区域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和决策提供依据;要加强监督力度,特别是秋冬季重污染期间,在工业源、移动源、秸秆禁烧等方面,组织开展联动执法、联合检查;要全力打好区域蓝天保卫战,共同促进“南襄荆荆宜”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供稿:襄阳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