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贵州的锦绣山水间,黄平县正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切实有力的行动,深刻诠释着生态环境保护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

2024年,黄平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水质标准,29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矿山修复重披绿

曾经,黄平县的麦巴铝土矿和王家寨铝土矿矿区,因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典型案例通报而备受关注,成为生态领域的突出痛点。过去的无序开采,导致生态破坏严重,矿坑裸露、植被损毁,影响当地的生态景观,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威胁。

痛定思痛,黄平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坚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精细管理工程作业现场,矿坑回填、矿区覆土,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机,提高植被覆盖率。

如今,曾经千疮百孔的麦巴和王家寨铝土矿区逐渐披上绿装,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平衡,土地平整117.84万平方米,覆土103.64万平方米,播撒草种114.59万平方米,边坡治理10.49万平方米,种植油麻藤8850株,开挖排水沟8756米……矿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放眼望去,绿意盎然,曾经的生态伤疤正逐步转化为生态亮点,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传承迎新机

黄平县留存着15个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承载着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千年的生态智慧与文化记忆。苗族古歌传唱着民族的历史与传说,苗族泥哨、银饰锻造、蜡染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生活,代代相传,黄平县也因此享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泥哨艺术之乡”的美誉。

在守护这份文化瑰宝的征程中,黄平县走出了一条“保护为基、发展为要”的特色之路。一方面,投入资金、人力对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展开修缮,力求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留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根脉。另一方面,巧妙打通“生态文化+旅游”通道,将苗寨的吊脚楼变成民宿,把非遗工坊化作体验课堂,让游客在青山绿水间触摸历史的温度。

王永龙 摄

漫步旧州古镇,明清古建筑群与碧水相映成趣。近年来,古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修建宽敞平整的石板路、现代化的旅游公厕,设置清晰明了的导览标识,推出一系列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春日油菜花节,金黄花海漫过青石巷陌;端午龙舟赛,苗家儿女在河面踏浪飞歌;金秋丰收季,非遗市集里银饰叮当、蜡染翻飞。2024年数据显示,旧州古镇年接待游客突破83.2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上百万元,带动周边村民端起“生态旅游饭碗”。

在谷陇镇山坪村,芦笙场中央的图腾柱诉说着古老传说。这里新建的民族文化研学工坊里,游客可亲手制作泥哨、扎染蜡染,沉浸式体验“指尖上的非遗”;生态茶园与梯田景观,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然影棚”。通过“村寨景区化、生活场景化”改造,山坪村从偏远山村变身“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保护古宅、传承技艺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保护促发展、发展强保护”的良性循环。

古建筑一砖一瓦、非遗技艺一针一线串联起黄平县“生态美、文化兴、百姓富”新画卷。


“两山”转化创财富

黄平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石漠化治理,荒山变“银行”。在石漠化面积占比达35%的黄平,石漠化治理既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依托沅江源区综合治理项目,2022—2023年,4.7万亩退化林披新绿,0.5万亩荒山封育成林,100处蓄水池如“甘霖”点缀山间。谷陇镇岩门司村作为治理典范,项目以工代赈,1409万元劳务投资创造4425个就业岗位,人均增收3200元。昔日石漠化荒山,如今遍植刺槐、柏木,三五年后将现“槐花满山、蜂舞蜜香”的生态经济图景。“生态修复”与“富民增收”同频共振,石漠化山地变身“绿色银行”。

林下耕耘,绿林变富林。依托广袤丰富的森林资源,黄平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效显著。5.6万亩林药、0.49万亩黄精、3.89万亩油茶扎根林下,4.78亿元产值见证“绿富美”。黄平县谷陇镇青塘村和谷陇村调整树种结构,大力实施老油茶低效林改造面积3081.6亩,补植培育油茶产业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覆盖农户1206户,受益4824人,茶农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除草管理或秋收时节,每天解决当地农户就地务工200人以上,除草施肥和挖药采收每天支付农户工资近4万元,真正让调整树种结构和林下中药材成为助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

  

王永龙 摄

森林旅游,景观变财源。㵲阳湖碧波映翠、朱家山原始森林探秘、浪洞温泉康养度假,三大景区串起“生态游”链条,旅游综合收入持续上涨。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241.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47亿元。谷陇镇大高山杜鹃花海藏于深山,风光绝美。“三月芦笙会”与“映山红旅游节”双轮驱动,基础设施升级、生态保护强化,让万亩花海从“无人识”变身“网红打卡地”,生态景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经济。


未来,黄平县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奋勇前行,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平篇章”。


来源: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