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黔西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为抓手,持续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走深走实,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2023年,11个国家、省、市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体,水质优良率100%;7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以上;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11个问题,整改完成10个,剩余问题有力有序推进整改。

高位推“动”。黔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将整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重大发展问题、重点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从市水务、市自然资源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统筹调度全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2023年以来,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会、推进会、调度会共58次,研究部署生态环境重点工作、重点问题。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一线工作法”,靠前指挥、一线督办,多次深入县城三期、贯城河、高坡煤矿等地现场调研督导问题整改。

部门联“动”。将黔西市环委会、市整改办、市污染防治攻坚办人员力量进行整合,先后制定《黔西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试行)》《黔西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黔西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工作职责》等规范性、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厘清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让机构运行有章可循、部门整改有据可依。同时,针对群众呼声最高、反映强烈的洗(转)煤场、畜禽养殖、煤矿企业、固废处置等领域成立专项整治组,每个小组由一名市级领导担任组长,由主管职能部门牵头,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近年来,召开各类联席会议50余次,开展联合执法6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 

项目带“动”。紧盯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短板,通过“争资、引资、融资”和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不断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累计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9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6.51万吨,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4%;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黔西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30个乡镇(街道)建成垃圾中转站30座,364个村(社区)配备保洁人员6027名,生活垃圾实现“户收集、村清运、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26%。同时,投入资金3.5亿元稳步推进《黔西市静脉产业园区项目》,预计2025年底黔西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监督促“动”。黔西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每年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工作要点,将监督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带着症结深入一线“督查调研”,察实情、听民意,通过召开座谈会,向代表征求意见、听取民意呼声,了解人民群众身边“急难愁盼”生态环境问题,听取有关部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情况工作汇报,将监督工作议题与政府职能部门的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同频共振。2023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4次,听取市人民政府年度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4次,听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报告2次,现场视察调研突出生态环境问题4次,有力推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8个,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6个。

执法震“动”。结合机构改革后“审批上收、执法下沉”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生态环境部门紧紧抓住执法主业不放,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黔西市生态环境、市检察院、市公安、市自然资源、市林业等建立联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重大案件会商督办制度、信息共享机制、案件移送机制、紧急案件联合调查机制和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奖惩机制等制度。与清镇、织金、修文等邻县(市)建立跨区域联动执法机制,深入开展联合执法、联合监测、联合应急,实现共同治理、协作监管。通过深入开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利剑2021-2025”专项行动,实施“铁腕监察”“联动执法”“阳光监督”等措施,切实形成严查、严管执法监督态势。近年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100余人次,检查企业1150余家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98份,处罚金额746.56万元,移送公安机关2家,停产整治2家,实施按日连续处罚1家。


文:毕节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