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丈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列,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生态魅力县”。
古丈县文旅资源丰富,有全球72颗之一的“古丈金钉子”、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红石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望界、国家森林公园坐龙峡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栖凤湖。
古丈县盛产茶叶,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县”,“古丈毛尖”和“古丈红茶”均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古丈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县委、县政府始终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落实州委“四强、十无、六达标”目标为抓手,围绕“产业美、生态美、风尚美、治理美、生活美”,坚持内外兼修、量质并举,推动一域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续美、生态美向发展美转变,奋力谱写了富有古丈特色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新篇章。
截至目前,全县103个村中完成美丽乡村建设43个,占比达42%,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层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文明蔚然成风,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
古丈县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以点带面、科学布局,结合各乡村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等因素,高质量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103个,推动村庄规划全覆盖,实现村庄布局有蓝图、耕地保护有实效、村民建房有保障、产业发展有空间、建设项目有安排、乡村环境有整治、村庄风貌有管控、人居环境有提升。
县委、县政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民主参与,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深入了解村民需求与愿望,确保村庄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群众通过出谋划策、出工出力、筹资等方式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拆违排危、人居环境提升等具体工作,凝聚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强大合力。
同时,古丈县注重突出特色亮点,充分挖掘各村寨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如,红石林镇坐龙峡村依托坐龙峡景区,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默戎镇龙鼻嘴村充分发挥苗族文化优势,打造了苗族风情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聚焦产业支撑,拓宽群众生态致富路
古丈县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积极引导各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两茶一养一药”特色农业提质升级,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持续推动绿茶、红茶“双驱动”,优先支持发展油茶、生猪、蛋鸡、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和养殖,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实现增收,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能。
目前全县特色农业面积达46万亩,其中茶园面积20.5万亩、油茶面积15万亩,人均茶园面积1.5亩、全省第一,牛角山生态农业公司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东方天润油茶厂实现产值1.69亿元,古丈县成功入选全省“优质粮油工程升级版”示范县。
县委、县政府积极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精心筹办首届“村播大赛”,全网点击和曝光量达9.5亿次,带动茶叶、腊肉等农产品的畅销,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深化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行“村企合作”“村社合一”,积极争创全省集体经济示范县,全县103个村中,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达73个,50万元以上村达12个。
聚焦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新颜值
古丈县以建设美丽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积极探索“厕所革命+庭院经济+美丽农家+积分超市”联动新模式,引导群众在旱厕清零、发展庭院经济基础之上创建美丽农家,共同推进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县委、县政府依托湖南省妇联推出的“湘妹子能量家园”平台,推行积分制管理,按照“有行动就有积分,有积分就有奖励”的原则,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力争实现户户旱厕清零、户户产业兴旺、户户美丽农家、户户积分有奖。累计打造美丽农家2716户,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07万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9.78%以上,全县1443户监测户实现旱厕清零。
同时,古丈县委、县政府持续积极推动垃圾污水治理,建成12座城乡垃圾中转站,配备1160名保洁员全域常态化保洁,签订古丈县城乡环卫一体化特许经营项目协议,实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转运体系。
聚焦基层治理,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古丈县委、县政府主动运用多种机制加强乡村治理,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严格落实基层治理“三长制”工作机制,发挥好“三长”微治理作用,112个村(社区)分片推选出“邻长”3042人,累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7584人次,摸排安全隐患459个、化解矛盾纠纷865个,帮助解决困难提供微服务8865次。完成“1中心7所112站N点”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建设,引导群众在践行文明实践中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2022年以来,古丈全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开展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院坝小讲堂、千村千寨传党恩等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场次,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白事简办,革除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大力倡导新时代文明新风尚,建设州级以上文明村18个、州级以上文明镇4个。加大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定期举办苗族赶秋、土家族舍巴节等民族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图: 梅月华 李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