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江西省赣州市在召开的2023年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截至目前,赣州市共有1638个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或进行纳管处理,建成数和覆盖村庄数均居全省第一。这对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有着重要意义。
赣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建说,今年以来,赣州市紧盯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范,协同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赣州市重点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深入开展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严格涉重金属行业污染物排放,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动态更新污染源排查整治清单。聚焦有色金属、石煤、硫铁矿等重点矿区,深入推进矿区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梯次推进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工作,深入开展溯源分析,找准病因。强化土壤重点企业监督管理。督促重点监管单位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整治,履行土壤污染防治有关义务。组织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并抓好问题整改。
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部门协作,构建长效机制,联合印发了委托评审和加强重点建设安全利用管理的通知。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落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制度,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活动。
深入实施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今年以来,赣州市开展了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赣江源生态保护区、宁都工业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正在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详查等项目,赣州市地下水环境底数正逐步摸清。强化地下水质量目标管理,组织赣州市6个地下水国考点位所在县区按要求编制水质达标或保持方案,强化对国控考核点位周边重点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环境监管及整治,严格监管,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水质稳定。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今年1至11月,赣州市新增完成农村环境整治150个行政村,已完成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18座。截至目前,赣州市共有1638个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或进行纳管处理,建成数和覆盖村庄数均居全省第一,其中建有设施的行政村1373个,共建设施1812座,纳管的行政村265个。完成36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包括21个国家监管黑臭水体和15个省级监管黑臭水体)。
“下一步,赣州市生态环境局将不断强化政治意识,紧扣‘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标准和要求,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有担当的精神,扎实推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全力完成好年度目标任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刘建如是说。
为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赣州市做了大量工作。
赣州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负责人谢兆倩说,近年来,赣州市实施了一批经济实用、稳定管用、方便好用的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以农村污水治理的良好成效,提气赋能赣南乡村振兴。
2015年以来,赣州市争取18.12亿元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使用5.05亿元专项债券和2.58亿元银行贷款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瑞金、石城、全南等地县财政出资委托第三方对污水设施进行维护;崇义、龙南、上犹等地统筹县级财政资金拨付维护费用,保障设施正常运行。
赣州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全面振兴考核内容,对各县(市、区)完成污水治理任务情况进行打分排名,挂牌督导。同时,赣州市在全省率先编制赣州市本级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和20个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项目有序建成、高效运维。17个县(市、区)已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建管运维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图文/钟小明 谢宝武)